
在教育界,因材施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知易行难,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当年,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并在其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人中加以实施,成为上下五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典范。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妙就妙在孔圣人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得弟子们的性格特点,然后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其所长。
我们现代人的教育,同样讲求因材施教,但是难的是,家长和老师们很难做到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因此并不能彻底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比如,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到各种兴趣班学习,有音乐班、绘画班、舞蹈班、口才课、英语课、写作课等等,多如牛毛。孩子的空余时间完全被占用了,结果根本不能专注于一项兴趣,反而适得其反。相反,有的家长就很有头脑,也很开明。在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之后,他们会观察,去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从而去伪存真,加以培养,这才是因材施教。
我国近代著名的《少年中国说》的作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其九个子女皆是精英,一门三院士。其中梁思成,1946年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
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后来,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在他在美国学习建筑学的时候,梁启超却写信建议他学习文学,言说文学可以使人体验人生之趣。
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是因为他觉得梁思成是一个做事情非常专注的人,因此,根据其特性,才建议他学习文学或人文科学,以丰富他的人生和生活。有这样细心的父亲真让人羡慕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有了兴趣,他才会有动力去钻研去了解。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主动培养其兴趣。而培养兴趣就必须去发现去了解孩子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及老师,练就一双孔圣人的识人慧眼,用心去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特长,然后教之育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