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季3-1(71)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季3-1(71)

作者: Yahtar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6:47 被阅读0次


    心灵哲学的词源学基础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进一步发展,的分化出了“灵魂(soul)、精神(spirit)、心智(mind)”三个心灵阶段,尽管他们试图描述和阐释的是同一个存在,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的研究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进步性。这样的进步性在词源学上的体现便是结构化和更加精确的诠释心灵的形构。

    在学习社会科学、人文学、心理学时先习得一个词源学基础是重要的,词源学研究的是词义与个人理解的含义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对面如此多样的生命形态,如此丰富的灵魂原型,一个词语很容易就会被以不同理解路径延伸出不同的内涵。澄清词义与精准的表达和使用词义对主观性强的人文学科意义重大,因而词源学的核心即我们在使用词汇表达我们队世界的认识的时候所产生的对路径与内涵的标识。

    因此如果记不住笛卡尔的那本书名,那么从笛卡尔哲学的词源学方面推断,那本书一定是叫《心灵的激情》而不会是在笛卡尔心灵哲学中狭义化了的“灵魂”的激情。

    在此我们在复习一下上节课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核心:

    灵魂:是一团的、意向性的、不确定的,具有生命内在活性和潜力,灵魂是没有结构的,所以灵魂我们讲的都是活性。(本我层面)

    精神:是有目标目的的,将动机和动力,能够整合为整体,是有标识性的,对一个群体的人的精神与取向,比如一个群落、一个群体的精神。精神我们讲的都是群体性的,具有时空属性的有表示的精神性实体的时空角度的描述。(超我层面)

    心智:是成形的,有完整的结构,自我的功能,心智在结构性方面具有类型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可统整的特性,因此心智我们可以用“健全”来形容。到了心智的阶段,我们就讲结构性和功能(自我层面)

    做心理治疗,就是对被治疗者的心灵在灵魂、精神、心智三个方面上的全部踩点。

    而尽管在心理治疗中有这样的理论构架,然而面对灵魂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其演化的心灵表达(人格)也一定是各异的,不会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T每到重新开始一个案例的时候,前面案例的经验几乎清零,每一次的灵魂塑造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灵魂的无限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精彩。

    说到灵魂的活性,T播放了我拍摄的茶山行视频,音乐、画面、文案,天衣无缝的融合,直接与灵魂联通,共鸣、共振。如果单纯的进行分析,我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是怎么去理解和感悟森林、茶叶的,事实上,没法分析出什么,因为我与自然的连接是纯然的,我与拍摄设备、拍摄技巧已经穿越了结构性认识和其支撑的技术性操作的层面,早已是灵魂层面的共鸣。

    大洋在看视频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这一句台词:“人类 在敬畏中 索取 但 从不满足。”灵魂的触动,通过一段结构化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心智化,在这里,灵魂、精神、心智打通成了一条线。

    回到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春天的母题贯穿了近期。每一年春天都是一部序幕,打开了灵魂的涌动,打开时生命的疯狂生长,竞争,踩踏,杀戮,也打开了升级、灵魂的演化。作为重新启动人的灵魂活性、重塑心智结构为宗旨的平台,我们当然需要这样一个出发式开启我们的逆生长之旅。同样的,也是为尚未进入涌动不惜的时代洪流的年轻人做准备、做充分的接口,不进入这个洪流都是无法演化的

    关于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拍摄设备、无人机的操作、视频剪辑等功能,其中寓意的真是后现代的典型特征:不懂、不会绝不是一个障碍,这仅仅只是在功能层面上的,在它的后面,是灵魂、精神、心智的全面打通。

    笛卡尔开启了由神性的灵魂到人心的心灵的哲学思想的转折,成为了托举后面300多年欧洲思想的底盘。

    附:

    在石林一中孩子的case中,他被困在了每天看肥皂爱情小说和韩剧的低小格局中,在T让他看《浮士德》最后一段诗时,他的评价是:“一个有个性但是平庸的人”。在对浮士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社交性层面的情境下,他的评价投射出了自己的经历,我们从这个投射上清晰的看到了他的可能性(个性)和局限性(视野狭隘)。


    新课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起初,好像我们只要了解了自然认识的可能性,所有其他的认识也就可以借助心理学得以理解。而心理学也似乎并未进一步摆出特别的困难,因为认识者是在直接经验自己的心灵生活,并且根据与自己的类比而“同感”其它的心灵生活。像认识论在不久以前所做的那样,我们自身还局限在自然认识的理论上。

    对自然的认识是直观的,直接通达的,这个时期还没有进入深层的符号性的世界,这句话中揭示的现象我们能普遍的在孩子身上发现:所以孩子很难使用精准的符号性的修饰,孩子会肆无忌惮的去使用一个刚学到的词语,他们用词不会在意情境,不会去初一那些四处存在的创伤。对象性有如此之多的形态,需要进一步的符号化,发展符号性链接才能加以区分。

    现象学就是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思维活动

    这里同样能够体会到,每个人认识世界的功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识世界是高功耗的,有些人是低功耗的,而同样的高功耗之间或者低功耗之间又是不一样的。这样人类形态的复杂性就出现了。

    认知的初初期,高功耗是因为正在经历一个建立一个符号化、对象化的过程。长期的高功耗也就意味着更高的自性化,但在建构更高的自性化的过程中孩子就被不断地被符号化的切割,高能耗会导致社会交往出现问题,而符号化则会使学业构建的能力出现问题(被格式化在符号的层面上);如果进入了低功耗的状态,也许是因为充分的完成了这个符号化、对象化的过程,但也可能是早早的就结束了这一过程,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在符号化的初级阶段就退出了,带来的将是较低级的自性化,早早的被格式化。

    思维活动就是认知行为的骨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思维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辨识与联结是复杂的,(除了极少数的自然直觉者)没有经验过是无法体会的——毕竟人是经验动物,只能通过经验来辨识自己,完成与现实的链接,通过链接来继续推进演化。

    而辨识的最重要的核心是形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值得在人格形态学(典型的,8种性格类型)上花费那么多时间。

    胡塞尔的“两个小心”

    小心心理主义

    小心人本主义

    为什么小心心理主义,因为其过分的强调经验,将心理现象套用经验进行过分解释。

    为什么小心人本主义,因为人本主义是人类的过度夸大,容易发展成人类中心主义,其带来的就是决裂的资源索取,剧烈的占有,剧烈的破坏环境。

    思维的功能

    胡塞尔在思维的功能上有三个重要的点:

    对象化的构造、时间体验的构造和联结的构造

    1、对象化的构造:对象化是思维功能的基础,没有对客体开始进行的构造,思维功能就无法启动,随后的时间体验的构造和联结的构造也将为0,对象化开始将客体化的对象结构化,这一对象化尚处在一个关闭性的系统中,形成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对象构造——“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样的典型,但是这样的初级的尚未向外链接的对象化构造是无法与他人进行协调的,(你觉得这才是美,他觉得那才是美,这是讲不到一起的)。所以对象化构造完成的下一步,就是去联结这个对象了,不过在联结之前,对象化要先了解对方的类型,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对象开始分化出各个维度上属性、参数各不相同的对象类型,你要的是哪一个类型,在对焦之中审美之维就打开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你追求的美,你要为自己打造一种什么样美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与对象化的连接也在澄清着对象与自我心理的投射的边界,它将不再是与自体未分离的一部分,不再是模糊笼统的,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客体。

    在与分化的客体的不断的连接中,时间的联结就出现了。

    2、时间体验的构造:就是对你自己的生命的阶段的意识,生命阶段性的自我意识。由“别人是什么”逐渐返回到“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办”的思索中(如果这样的时间体验的构造不够,虚幻就会代替时间格式的真实的体验,虚幻越多,自我意识越羸弱,自我意识越羸弱,自我的功能就越难以建构)。时间体验在反复张力中获得延展,就延展到了功能的规划层面,规划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性特质的的层面,比如在怀孕时就开始对即将出生的孩子进行的营养,早教等准备,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在规划的时候你动用了什么样的自我?是真实的,虚幻的,是远见的还是眼前的?在这里,时间的体验就以自己的张力连接了对象化与联结。

    时间体验的构造能力,继续展开来说就是创造力与焦虑,如果自我功能的水平高,那么外界的压力能够很好的被完善的自我功能结构消化运作,甚至向创造力的方向转化;但如果自我功能的水平低,那么虚幻的假性自我功能无法承担其正常结构所能承担的压力,那自我就很容易被焦虑所填充。

    时间体验的整个过程都要涉及自我意识,整个就是功能化过程的构造。所以临近高考的学生实际上获得了充分的时间体验,自我功能构造的机会——在不断的测验-挑战中一层一层的分化,在功能化水平下的体验层面层层递进。时间体验的核心就是功能化的不断叠加,产生迭代,不断的功能化,结构化。(拖延症就是典型的结构水平,自我意识水平不行,感受得到自我的羸弱但是无法进一步辨识,只能逃避的方式处之的表现。)

    3、联结的构造:你的人格类型,心智水平,自我意识。

    在这里再讲性格类型,从性格类型开始的对象化和类型化的分化是我们平台的对象化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路径。

    内倾型与外倾型的分化在18岁左右是最好判断的,在这之后的社会化将会对表象造成扭曲,使之难以判断。

    功能层面上:

    经验直觉:T的一万多个小时的案例经验足以形成系统性的,脑内的兴奋区,由经验直觉演变成自然直觉了

    在功能化的层面上,社会上常遇到心性不好的专家制造大量的“功能使用错误”——这是典型的现代性专业化和职业化形成的技术中心,这意味着超级链接的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团队型的合作,经验就很难连接起来,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功能化(闭门造车与他山之石的问题)

    再强调一下这几个重要的词汇:

    心智水平:上述的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的功能化和结构化,以功效为评估核心——所以心智化是我们能够进行评估的指标。

    自我意识: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你知道你在想什么,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并且知道你想做什么。

    自己与社会的链接:是原始的自体-客体,还是对象化、功能化后的,你与自己的链接和与客体的链接?

    最终的人格就是要考察人格的类型、心智回评、自我意识的托底

    胡塞尔与主体间交互性的问题

    胡塞尔之所以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研究付诸如此多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交互主体性问题必然会构成意识现象学的三个主要部分之一:关于事物的意识、关于他人的意识和关于自己的意识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强调直观,亦即强调经验的原本,因此他在这三类意识的分析中都是自下而上地展开对经验的分析:事物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经验;更确切的说:(对)事物的感知、(对)他人的感知和(对)自身的感知。

    从这个视角看,交互性主体首先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队他人的认识是如何可能得?但他不经是认识论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成为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等学科的问题。

    用恋爱来说是最好的对照了:事物的意识就是对恋爱(本身)的意识,对于他人的意识就是对爱的那个人的意识,关于自己的意识就是恋爱中的自己的意识。

    事物的经验——恋爱是什么

    他人的经验——恋爱的对象是什么

    自身的经验——自我意识

    恋爱,尤其是初恋,是一个宝贵的对象分化、思维功能构建的体验过程。如果过了青春期的时候恋爱,那就已经不是纯然的自然认识的恋爱了,主体间的交互性就要来了。

    所以,真正需要趁早的,一定是初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季3-1(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lz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