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堤而言,我已进入“审美疲劳”状态,因为若干的话语、若干的文章、若干的奔波,仍然换来不了古镇的复苏,我已不知再能为之做什么!这次县政协文史委又高度重视青堤了,要出精装彩印的《非遗明珠.青堤铁水火龙》,我的手爪爪又痒了,感到还是要说点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f94dedd63bd10931.jpg)
1960年代中旬,“文革”前夕,我出生于青堤,那时母亲在青堤公社供销社工作。我的两个哥哥也出生在青堤,按照习惯,我就叫做“三娃”,但我们家就三兄弟,可别人家有“四娃”、“五娃”的很常见。所以说那时小镇很热闹,原因就在于人多,但最热闹的不过是每年过年时(春节)的“耍”铁水火龙了。之所以叫“耍”,那是因为几乎小镇上的老老小小老百姓都参加,大家都参与其中。可惜我孩童时代主要在“文革”时段,依稀之中没有看到“耍”了几次铁水火龙,等到彻底“懂事”了,又随父母离开青堤先后在洋溪、太和(县城)生活与居住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9a207ded7f09a626.jpg)
在“文革”时代,应该说全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是非常匮乏的时代,在一切传统项目都有可能被打成“封资修”而被批的前提下,青堤的父老乡亲还能在至少每年的春节时段举行铁水火龙活动,可见这项活动在这里的根基有多深。我对铁水火龙有印象的年龄,应该是在读小学毕业前了,也就是“文革”结束前后的时段。由于我家与当时的青堤铁厂(即现在的青堤菜刀厂)较近,故认为铁水火龙至少是“铁水”与铁厂密不可分,因为“打铁水”的基本上都是铁厂的工人,而制作铁水的原材料基本上就是铁厂平时生产时的边角余料,平时搜集在厂区一角,到时就派上了用场。而火龙就是另一拨人了,基本上就是街道(居委会)在组织,当时印象中除龙头高大威猛外,龙身是很丑陋的,有时纯粹就是麻布口袋,为了防止铁水沾上燃烧,在“开演”前还淋上井水(那时没有自来水)。有时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可有的人还在铁厂加班来不了,故组织者急急去催促,做活者抓紧完成了手中的事项,急急跑到现场拿起木板就打铁水,同样舞龙的队伍中,有可能才从地里干完农活来不及将大腿及脚板上的泥巴洗干净就急急拱入“龙身”中的......这是青堤古镇所有居民的精神大餐!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1ad62388353af0b7.jpg)
我那时年幼,只有混在人群中看热闹,但我那1970年代在青堤公社当了几年党委副书记的父亲却从中看出了“门道”,他退休后,自娱自乐地写了很多关于青堤的文字,可惜在他生前,这些文字都没有得到重视。父亲在2011年10月病故,2015年春节前,首届青堤铁水火龙节即将举行时,我把父亲当年的一篇文稿加以修改,以《关于青堤铁水火龙的传说》为题目发表在2015年2月12日《洪城周末》第4版上,次年我又委托盟员任郁老师和我共同作词、现射洪县音乐舞蹈协会主席李戈谱曲的《青堤青,铁水红》歌曲,又在第二届铁水火龙节上唱响。2017年6月,趁在北京学习之际,我去向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栏目组编创人员介绍了青堤菜刀。2018年春节前,本该一年一度举行的铁水火龙节因故取消,2018年2月19日,大年初四,也是农历雨水节气,早饭后,我见屋外旭日东升、阳光灿烂,又是一个艳阳天,便和爱人商量后,出门开车接上母亲,陪她到邻县的蓬溪天福镇去看一个远房亲戚(她因腿有疾行走不变),但经过绵遂高速的红江出口后,就一路堵起,全国各地牌照的小车很多,看来回家奔亲访友的还真是不少,好不容易到了天福镇外,却又因实行交通管制不让进入镇里的“核心区”,无奈只得放弃探亲的初衷,进入相邻的本县(射洪)的青堤乡,这时已是十二点左右了,青堤乡是射洪县最小的一个乡镇,街上唯有的两家饭馆居然都因“包席”不接待我们这几个散客。当年,母亲在这里的供销社上班,工作了将近30来年,对这里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但时值午饭时刻,大街上行人稀少,走过菜刀厂大门,看见大门处的销售门市部还开着门,柜台外无一顾客,我们又不好去打扰其他熟人,只有在古镇里闲逛一圈后,又驱车来到五公里外的洋溪镇,这里比青堤的人口多得多了,但大大小小的馆子仍然客满为患,这里没有象天福镇那样实行交通管制,宽宽窄窄 的街道都停满了各地牌照的小车,我们又只有饿着肚子在街上闲逛一圈,最后到镇外桃花山上一个农家乐里解决了午饭问题,已是午后两点过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cce455e656f1442e.jpg)
晚饭后,回到家中,已是差不多21点左右了,进门正换鞋时,比我先进屋的爱人说:“快看,快看,你儿子在群里说央视九套正在播《舌尖上的中国3》,里面有青堤菜刀!”我家建了一个亲戚的微信群,儿子因春节单位安排值班,在小金县水电站工地上未能回家,晚上休息时无意中看到该节目,细心的他还马上在电视上拍了几张涉及菜刀的照片发在微信群中。我心里一阵狂喜,忙不迭地打开电视后,上面已在说兰明路的坛子与泡菜了,当时,也不知道这个姓兰的也是射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8cc04e0ef8387db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2de186b974a81d3a.jpg)
应该说,青堤菜刀与兰明路上了《舌尖3》,这是对今年所有射洪人奉献的一道大餐。第二天(初五),县委宣传部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电话与我联系说:《华西都市报》的记者要来采访青堤菜刀是如何上了《舌尖3》的,青堤乡的领导说只有你才最清楚,能让记者直接与你联系吗?我当然只能回答说:当然、当然!后来,《华西都市报》记者周洪攀对我进行了采访,我言千年古镇青堤的故事很多,菜刀只是其中之一,四川有句话叫“远香近臭”嘛。再后来,我又稍着加工,把原来《关于青堤铁水火龙的传说》这篇文章改为《关于青堤菜刀与铁水火龙的传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19d84fa0aaffbc2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889c7e0b5feb92b5.jpg)
其实经历了这么些经历,严格地说我对青堤的“昨天”仍然知之不多、了解不深不透,青堤铁水火龙博大精深,县政协能出文史专辑将这“非遗”项目的所有“证据”加以“固定”,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5104629/c2d29e625300307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