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静静写读书笔记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摘记——我懂你的知识焦虑(6)

读书摘记——我懂你的知识焦虑(6)

作者: 90265b23659c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22:56 被阅读0次

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洗手: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

创新都是重大突破,但是在洗手和医学这件事上,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在重大的原理搞清楚之后,我们仍然要花将近150年的时间,把这个创新落实到地,最后它才能变成一样人们可以享受其福祉的创造和创新。有的时候,创新就是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创新就是这么难。

用人类医学的很多重大进步和创新,和什么科研大突破、智力大爆发没有什么关系。一旦追溯到源头,往往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发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做到极致,最后拯救的人命也不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创新。

产钳: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

疾病也是副产品

借洗手和产钳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有用的、真实的创新和进步,和高科技也许没有什么关系。们过去总是把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放在一起讨论,觉得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玩的我们都不懂。但是,医生和他们都不一样。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面对的是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那是确定的,虽然我们眼下搞不清楚,但是可以一点一点往前拱。而医生面对的对象是人以及人身上的病,这两个对象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普通人对疾病总有一些误解,觉得疾病是人和环境互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产物。为什么只有人类有难产而动物没有,因为我们要直立行走。因为我们的智力发达,所以头部就变得越来越大。而人类的头部变得越来越大之后,产道已经通不过了,怎么办?我们只能在婴儿的头部还没有长成之前,以一个胚胎的方式把人类生出来。

人类刚开始奔着某个目的发明了一个东西,但是随着漫长的演化,这个东西达成的效果真是连“亲妈”都不认识了。我们刚开始没奔着这个目的,但是它居然就出现了,所以文明是副产品。我们借着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说,疾病也是副产品。

自然选择的残忍告诉我们,基因传下来的老祖母,当年正好有病,所以不能讲胎儿养到足月。什么病?早产。她把胎儿还没有养到那么大的时候就生下来了。恰恰是有病的老祖母成为我们的老祖母,她的基因传下来了。难产是病还是早产是病?这事儿还真说不清楚。

我想用这个事来佐证:疾病并不是一个客观实在,它是人类和环境复杂互动的一个产物。一个高明的医生眼里绝不仅仅只有疾病这一个敌人,他的眼里还有另外一个对手,那就是由病人、环境、医院、医生共同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系统。

对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你以为针对疾病本身才叫治病?不是,针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没准儿效果会更好。

就如一个普普通通的阿普加评分表,居然就把美国新生儿的病死率给彻底降下来了。

治病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前面已经讲了两个因素:第一,持续地优化;第二,系统地优化。不过,医疗永远是人的事,人在这里面还能做什么呢?

所谓的科学是先提出一个大胆假设,然后再回到现实中小心求证。为什么科学家都得有实验室?实验室可以帮助科学家把那些干扰性的因素排除在外,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所以,科学是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思维过程。

技术是设定一个目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起来再说。只要能达成目标,什么手段都可以。我干成的时候,也许我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干成的,反过来再总结理论。所以,技术是一个从现实到理论的思维过程,与“科学”正好是反的。

我们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定义医学,那么医学就是典型的技术了。当病人躺在那里奄奄一息的时候,医生还要翻书去找什么理论依据?没那事儿,什么招好使就赶紧上,像我们前面讲的洗手、产钳都是急中生智的产物,往往没有什么深厚的理论依据。这就显出人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了,人可以调动自己的一切想象力、能动性、积极性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性思路。

医生只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

20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思潮就是所谓的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就是最接近科学思维的医学思维。但是,所有讲循证医学的医生最后都会添上两句话,第一句叫“要尊重医生的临床经验”,第二句叫“要尊重病人的个体价值和意愿”。这不是又把医学从科学那里拖到了技术的范畴吗?

我没有对医生群体不敬的意思,但是医生群体确实不是典型的科学家群体。他们没有时间整天去搞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天天面对的是具体的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是一种典型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工种,和其他技术工种的区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这不仅不是对医生的不敬,恰恰是对医生最高的褒扬。为什么?因为医生这个工种,理论是否正确,有的时候没有有效性来得重要。一个人是不是聪明,不如他是否敬业、是否有匠心、是不是肯死磕来得重要。

比如,有一家医院治疗疝气的手术做得出神入化的程度。因为这家医院除了疝气手术,别的什么病都不治。它一共有12个医生,一年平摊下来,每个医生要做600~800例疝气手术。熟能生巧,一件事情反复做、长期做,当然就成了个中高手。其他医院的外科大夫什么病都得治,那么他们一辈子遇到的这个病例可能都不如人家一年遇到的多。

这家医院确实做得好,也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是你不觉得这很low吗?这家医院的医生跟富士康流水线上装配iPad的工人有什么区别?没有技术含量。那么,医学到底要的是什么呢?是治愈的效果还是人们所期望的智力含量呢?

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

怎么当一个好大夫?我们可以把这个话题再扩展一下:怎么当一个好的创新者?就是以上讲的三招:第一,持续地做;第二,系统地做;第三,死磕地做。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

讲了这么多,我就是想破除一下“创新”这个概念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流行观点,就是智力崇拜。人们总是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含量。这题得难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束手无策,而这个时候跳出来一个人,他一拍脑袋,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方法把题给解了,这样的人才算是牛人。

就像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很多人就批评她:“这算什么本事?在那么多味中草药里慢慢淘,淘出来一个青蒿素,这是偶然、是侥幸。你看她后来就没有发表过什么有质量的科学论文,说明这个人的科研能力一般,她得诺贝尔奖就是侥幸。

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就是一件苦差事。

我们看着那些生物学博士穿着白大褂,好像很高大上,其实他们天天就是刷试管、配试剂、培养细胞、记录实验数据,错了再重来一遍,没准儿什么时候就能得到一个科研成果。

我们现在给这种科研取了一个名字,叫“劳动密集型科研”,跟富士康的工人区别不大。但是,你能说他们搞出来的成果不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吗?什么是创新?这本身就是创新。

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

人类就是一窝老鼠,往一个迷宫里一散,每一只老鼠都在夺路狂奔。有三种老鼠,第一种老鼠糊里糊涂的,别人往哪儿走,自己就往哪儿走,这种老鼠跟创新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还有两种老鼠。有一种特别聪明,他们知道怎么能走出迷宫,也总能走对。这种老鼠太少,人类中只有牛顿、爱因斯坦这种级别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才能做得到。

还有一种老鼠,就是笨老鼠,甚至是缺心眼的老鼠。他们觉得这个地方肯定能出去,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死胡同呢?于是,他们拼命地拿头撞,没准儿哪一天就真的能撞出来一条道路。

什么是创新?创新既会眷顾那些聪明的老鼠,也会眷顾我们这些笨老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记——我懂你的知识焦虑(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oi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