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具有实效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多文本阅读文章的来源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的教学模式。
目前语文教学模式耗时低效,有些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仍不能独立分析文章的含义,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另外,语文卷出题越来越“活",教师只教教材,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对单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部编本教材倡导“1+x”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教读到自读,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特别是阅读策略的引导,意在形成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有幸,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的会议,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收获满满,回来之后我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学习,也尝试尝试多文本阅读教学。
前段时间我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融入了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内文本理解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后,也理解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和愧疚之情后,我恰当的加入了课外多文本阅读的内容,内容是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有关片断。内容如下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通,通过这一段让学生理解母爱的宽厚深沉,无私无需老师讲出来,让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
另一片断是: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这一段最能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去感受,更无需老师去表达,更无须老师去讲这些文本,让学生去读,简单的谈一下感受受即可。
当然也可以把《秋天的怀念》和《散步》放在一起进行授课,两篇课文,感情基调不同,但主题相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许有点困难。
在讲到《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结合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后去读文章,读完之后,学生对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的品德形象进行概括总结后,我让学生又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几个片段,通过文字让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渴望光明的情感,以及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这些片段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这份深深的怀念之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还用老师讲吗?
所以多文本阅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训练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品质,是非常好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