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研读了两个关于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课例,收获颇丰。
第一个课例是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为生民立命——《卖炭翁》《观刈麦》《买花 / 牡丹》——
教学观察:
首先,根据提示猜诗人导入新课,既了解了作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出示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白居易的三首叙事诗;
2.品析诗中描写,探究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具体教学活动:
一、体察民情,事事记人民苦难
齐读三首诗,说说分别写了什么事。
二、关注环境,处处绘百姓生活
找出三首诗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精笔描摹,字字惜贫苦大众
这三首诗中出现的人物,你认为谁最值得同情?找出相关的句子,结合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理由。
小结:古诗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四、对比反衬,句句显世间百态
《买花》中除了刻画贵族上游们的奢侈生活之外,在诗的结尾处提到“田舍翁”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在其他两首诗中有没有体现?
小结:古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五、反思自省,声声为生民立命
造成贫苦人民生活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小结: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现状,他“兼济天下”的抱负在诗歌中得以彰显。
六、作业
选择其中一首,展开联想,加入细节描写,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教学思考:
1.选文典型
能够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而且是相同主题相同写法的文章进行比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了课文的阅读教学容量;选择材料精致小巧,便于学生研习,便于老师把握。
2.选点恰当
阅读角度的选择精致实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易于学生操作,便于了解作者创作风格与理解主旨,便于提取规律,符合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
3.思路清晰
由事到景到人,最后到对比手法,从整体感知到选点突破,层层深入,步步扎实,有利于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
但诗歌教学读的不够,课中缺少对学生的具体学法指导,课终落点在主题与创作风格上,缺少对白居易诗歌学习的规律提取。多文本阅读教学应有意识地渗透方法策略,让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有抓手。
另外,题目应稍作修改,主标题为议题,副标题表明多文本篇目。
第二个课例是有关战争的作品“唱一曲英雄的赞歌——《老山界》《大渡河畔英雄多》《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多文本阅读”
课堂观察:
一、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评价导入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感悟红军精神。
2.分析写作手法,读出人物风貌。
三、学习活动:
1.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三篇文章中你读出了红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从哪里读出的?(勾画、批注)
3.文章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红军精神风貌?
4.着重讲以景写人、侧面描写的手法。
5.自选三文精彩处感情朗读。
四、小结,谈感受。
结束语。
五、作业:
1.话题:“长征精神伴我行”
2.命题:《唱一曲英雄的赞歌》
教学思考:
本节课不但是多文本阅读教学,更是长文短教的范例,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提出有价值的主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整合与提取信息、鉴赏与评价能力。
1.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训练学生“概括文意”“概括要点”的能力。
2.聚焦手法,选点突破
“文章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红军精神风貌”,聚焦以景写人、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整节课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写法,从事迹到精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种手法中着重讲以景写人、侧面描写的手法,“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重点突出。
但整节课缺乏对学生的训练意识。
七年级着重训练速读、跳读、浏览、精读,圈点与批注,八年级着重训练选择性阅读: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方法选择等。本课没有体现阅读策略的训练,缺乏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
也缺乏对文中某种表达规律的提取与概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