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的优劣是由效率决定的,虽然教学法的演变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效率毕竟是教学法的生命线。
目前老师一般所采用的教学法通常是让学生只管“受教”,这样做其实是将“学校”变成了“教校”(陶行知语)。黄玉峰,复旦附中高级教师。一位教了30年语文课的教师。他说自己越来越不知道中学语文课该怎么教了。“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了‘习题人’。”尽管教师倍受辛苦,可是很多属于无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或者说效率极低。无数年少生命的巨大浪费,足见学生的命运是够惨的。
有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填了这样一首词:习题卷子何时了?作业知多少。小灯昨夜又通宵,肌容不堪磨折日渐消。 《名师伴读》今犹在,只是封皮改。问君对此有何求,无可奈何苦泪双双流。(《虞美人·书怨》)
还有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十年寒窗苦自详,滴滴泪,心中藏。长排桌椅,学子一行行。粉笔狂奔黑板响,疾抄写,五指僵。 登堂入室未能忘。教室里,听讲忙,一无所获,不敢言哀伤。老师语调正激昂。大考场,心儿慌。(《江城子·学习》)且不论学生填词艺术如何,单就学生的倾心相诉,实话实说就足以震撼每位教师。一首小词折射出学子对目前教学的无奈。
新世纪的学生尽管存在着一些令人头痛的通病——冷漠,无束,粗俗,懒惰和追求新奇,但他们总体还是好的——多思,能动,开放,向上,他们洋溢着生命活泼的光彩。事实上学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教学改革空间,只是教师“目中无人”而已。教师要“目中有人”就是说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主观能动的人。抓住学生的心理走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导之以行。一句话“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
2002年4月第一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