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的话题引发热议,很多父母表示“教我教,改我改,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更有众多家长晒出同款家长群、同款老师,表示视频中的爸爸不过是说出了家长们不敢说的话。
近年来,随着社交软件流行,家校沟通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微信群、钉钉群成了老师发布通知、和家长沟通的最主要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弊端,例如,一个通知老师发下去就当是所有家长都收到了,在群内点名表扬、批评,公布孩子的成绩排名、表现引发家长异议,投诉家长不看群信息、家长的各种“作”和“秀”等等,似乎家校沟通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凯妈聊教育 说说对于家校沟通的几点体会:
1、作业需要家长批改吗?
首先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的初衷在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批改的要求和方式是什么?要求孩子作业全对,不会让家长教到会?凯妈认为,如果是这样就背离初衷了。
家长批改作业的目的不是也不应该是让孩子把作业全做对,而在于了解情况,并通过批改反馈给老师。更何况现在孩子的作业难度其实不小,三年级以上的作业很多家长是无法批改及辅导的,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由祖辈带养的孩子,更是现实地面临这个问题。
家长要理解老师的初衷,老师也应该理解家长的实际情况。可以的做法是:老师将作业答案发送给家长,家长对照答案批改作业,如实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

2、家长群的信息要时刻关注吗?
数数我们微信里的群,估计没有100个也有80个,光是家长群就有含领导的、不含领导的、含科任老师的、不含科任老师的、纯家长的……早已数不过来,分辨不清,要说都时刻关注,真的很难做到,更何况家长要工作、要开会,又不是闲着没事盯着手机等老师发通知的。
可是,老师通过家长群发布信息,希望得到家长的及时回复,能理解吗?当然能。我们发信息出去也希望对方秒回啊~~
何如解决这个矛盾?在此推荐孩子学校老师的做法:
老师是要上课的,其实在上课时间发送通知的可能性不大,而上课时间和家长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重叠的。因此,老师发布通知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早上8点左右、中午12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这些时间家长大部分在通勤路上、午休以及接孩子的时间,可以翻看手机,即便错过了信息,也可以爬楼。
两年多来,老师遵循这个规律,家长也形成习惯,并没有在群信息方面造成过大的困扰,也没有出现信息错失的重大问题。
同时,有些约定是在入学的时候就规定的,比如,收到通知免回复“收到”,不在家长群发红包、节日问候,也不再群里点名表扬、批评等。当然,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通知是需要家长临时配合的,比如疫情期间老师统计是否有到经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等,但这并非常态。
家长群是一个工具,凯妈认为家长群的管理应该是老师班级管理的一部分,老师也应该制定规则,规则合理,家长是乐意配合的,毕竟孩子是亲生的嘛~~~

3、各种视频、手工作业是家长的作业还是孩子的作业?
孩子一二年级时,我也曾抱怨过这个问题,读书、背书、手抄报、手工……这哪是孩子能完成的啊?分明是布置给家长的嘛!特别是很多孩子的作业明显是家长完成或者是请人代做的,老师孩子各种评比中给他们优秀,着实让人心里不平衡。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老师布置这么作业的初心肯定不在于为难家长,是希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长见识、认真对待学习,甚至有些作业也是老师不得已的人物。于是后来我调整了对待作业的心态:
① 不把这些任务当成作业,而变成是陪伴孩子的亲子时光;
② 克服内心的不平衡,不管完成得怎么样,都以孩子独立完成为主;
③ 能做就做,实在完成不了的私信老师说明情况,自己承担责任,避免让老师指责孩子,保护孩子的上学欲望和学习兴趣。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不是今天才开始强调的,家校沟通的矛盾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只是今天看来更突出以及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多一些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才能实现三位一体,真正帮助孩子成长,而这才是家长、老师共同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