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又见病案”粉丝们的一封信

致“又见病案”粉丝们的一封信

作者: 又见病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1:25 被阅读0次

     各位粉丝们大家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持续关注,我是“又见病案”的创始人,也是它的唯一作者,“又见病案”的诞生初衷是创建一个病案人共享与交流的平台,打破我们彼此之间的信息孤岛。

      这些天迟迟没有出学习内容,确实发生一些事情,所以我用了将近一周时间来想清楚这些事情并做了一些决定。作为年轻一代的病案人,我们永远在路上,深知这条路的方向和一路走来的不易。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毅然决然的决定走这条路,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并认真跟着老师们学习,先是熟读课本教材然后再动手学习查找编码,三座大山“卷一、卷三 和ICD-9-CM-3”,三本字典加起来有几十斤重,每天也要从宿舍拿到教室,无数个backwards and forwards,目的只有一个 to obtain knowledge;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懂到底什么是DRG,什么是单病种付费,什么是病案首页大数据,什么是神经网络图,当然我们都学过,但是也只有概念,只有先巩固好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自己。课程学习结束时我们也要跟随老师们到医院病案室去接触实际工作,早期熟悉一下病案科的一些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上手后才发现理论和实践还是挺大的,需要自己去连贯起来还要多加练习,想要熟练还要勤于思考。

    2016年夏天,为了进阶成为一名有资格证的编码员,决定到银川参加ICD编码培训班,其实我们在决定去考试之前就在学校学习了很久,暑假没有回家,就留在学校学习,当时我们没有接触到什么更加有效和系统的学习方法,也不知道重点难点,仅有的自己在网上搜集的题和老师提供给的一些学习资料,就是抱着先把书本背下来的目的,一句都不放过的那种在准备,学解剖为了加深记忆,用铅笔在纸上各种画,骨骼肌肉脏器什么不会画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比较严谨,我们也微有耳濡目染,在长治到银川的火车上都在背书,行李箱里几十斤重的书,不远万里。其实那时候根本谈不上理解,但就是要把知识装进自己的脑子里。到银川参加培训班后,我们真正的眼界大开,原来这门学科真的很系统很专业,我们像饿狼扑食般去学习,早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只为学到真材实料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后来我才了解到,大家都是参加到工作中才来参加培训班考取的编码证,只有我和同学是还没毕业自费来参加的学生,陕西的岳老师说“这门学科有前景,你们的选择没错,好好学习吧”,最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北京的王文达老师,他谈及自己的学习工作态度,大概是这么说“工作这么长时间以来,每天下班我都要在办公室多待一个小时,想我所想思我所思”,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影响着我一直以来的工作学习态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全面细致的学习了ICD这门知识,回来以后发现收获颇丰,茅塞顿开,终于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年12月,我又前往北京再次学习,之前三大字典是借学校图书馆的,因为面临毕业,从银川回来后为了自己学习方便,自费买了字典,方便自己学习研究。这次前往北京学习,又再一次提升,如果说之前学习ICD知识在脑海里是“一盘棋”,在北京这次学习后,尤其是经过尤瑞玉老师的点睛,现在脑海里是“一张网”,那个时候体会到知识都是互通的。

      2017年毕业,不得不提起我的启蒙老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病案管理科李韶霞主任,毕业论文我选择研究编码题型,李老师说这样以后出去工作至少能很快上了手,还有指导自己完成论文的降老师,长医病案信息学的教师团队都很优秀,论文需要查很多骨科病历找典型一遍一遍修改,最后不负所望,以优秀毕业论文毕业。

      工作后我还从事相关工作,一路走来,不知不觉接触了更多的人和知识面,人都会向前看往高爬,当你觉得需要更多技巧的时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同仁朋友鼓励我走下去,有大家的鼓励我也有了更多动力,我深知在这条路上的不易,但初心不变,坚持共享和交流,打破信息孤岛。很简单,我们不都是大咖老师,我们水平也不同一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向,那么我们就有话可说,“又见病案”发文频率会降低,但不会停更,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我还是我,是一名毕业于长治医学院卫生信息与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也是一名病案人。

    病案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病案人是一群专业的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能够发挥个人的真正价值,你们在临床医疗的幕后,却在医疗大数据的前沿,我相信这条路上的同行者会越来越多,会越来越专业。作为年轻一代的病案人,当下最宝贵的就是我们的思维,我坚信,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祝所有即将成为或已经是一名病案工作者的大家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往直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又见病案”粉丝们的一封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tt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