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提供机会
这是看到的一个生活场景。寒假开始之后,妈妈打算培养孩子的劳动教育习惯。早晨起床之后,妈妈让孩子起床,妈妈让孩子先把被子叠起来,然后把床铺好,再去把扫地。过了半个小时,妈妈走进孩子的房间,看见叠的很难看的被子和皱皱巴巴的床铺,怒气猛然的升起。再看到孩子拿笤帚的姿势,和扫过的地面。妈妈还是没有忍住的批评孩子,“你看干的什么样的活?这样的活还需要让我再做一遍。你已经是多大的孩子了,竟然连一个简单的家务活不会干。”听到母亲的骂声,孩子早已开启了抵抗模式。孩子灰溜溜的去写字了,妈妈重新做了一遍家务。第二天重复着如此的动作……慢慢的慢慢再也不想让孩子干任何的家务活。妈妈认为,与其和孩子淘气,有这些时间,我自己早已干完了。
唯独有偶,一个妈妈教小学高年级的女儿洗锅和收拾厨房。妈妈让女儿洗锅,结果女儿弄得满灶头和厨房的地面都是水,而且锅和碗都湿淋淋的。妈妈看到这个现场,直接把女儿赶出了厨房。以后,妈妈在厨房做饭和洗锅的时候,妈妈也不要让女儿参与,妈妈还是认为女儿不但不会帮忙,而且会帮倒忙。一顿饭会让人生气,还不如让孩子不要参与。
这样的生活场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稍微一思考会发现其实家长冤枉了孩子。不是孩子不好好做,而是孩子没有做的机会。家长会提到他们小时候,很小的时候会打扫房子,打扫院子,会洗锅,会做饭,从来没有让家长生气过,而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连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做。其实,家长忽视了一个事实,以前的家庭兄弟姊妹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孩子。而且孩子没有任何的学习任务,孩子除了玩耍就是跟着大人学习家务。孩子还会跟着兄弟姐妹一起学习家务劳动。家长没有刻意的关注孩子的劳动教育,等到家长发觉的时候,孩子已经实践过多少次,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被作业和各种辅导班占用着。孩子的生活被简化成学习、作业、玩耍和睡觉。而且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家长的关注点是在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劳动技能的培养。等到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家长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就会做家务劳动。这个逻辑却是让人想不通,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该怎么去做具体的一项劳动技能,却在需要孩子做的时候就要干好。这是典型的家长思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家长认为的简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孩子感到很难,是因为孩子从来没有训练过。任何一个技能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提升,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父母不但要耐心的教会孩子给怎么做,更重要的父母要允许孩子不断地犯错,不断地耐心提醒,这样孩子才能够学会一门技能。任何技能不会随着时间就学会。而且父母在孩子初步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肯定,不断的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做好是态度问题,而恰恰相反,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家长忽视了孩子从来没有接受过指导,也没有足够的试错行为。家长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少一点怒气,多一点温柔和亲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