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荣获诺奖后,感想如下:
“看见的价值,记录的价值,历史的价值。”
可惜,一句话说没了——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但是,仅埋下一颗种子,弥足珍贵。
或者说,存在过的事实,存在很重要。
抛开这些,只讲文学,讲诺奖,都容易变得空泛,真正要想到的是,最终的受益人是谁?是时代背景下的人,是文人,还是启迪心智,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紧接着一句是:“超前挨骂”是否值得?
超前挨骂只是暂时的。能想通这一点,那么后面能做出多么伟大的事儿也不稀奇。
同样的,能领悟前者,那么挨打就不会停留在忍受层面。
要是两者都能超越,那么就是为众生了。只是这个“为”容易诟病,实际上大家能否觉知到这份用心才是关键。
如果没有觉知,即使黄金万两送你也不过是钱而已,即使雪中送炭赠你温暖,过后也依旧只想着自己温暖,即使好饭好菜好酒招呼你,吃完抹干嘴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事儿没少发生过。
当然,以上都可能是我的猜想——我们可能都是这样的初心,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合理的事儿,不违背法律的事儿,至于做到哪、怎么做,同样重要,至于结果就更被重视了,但如果你是本一的人,你就该知道这只是条件的可能性,算是一份赠礼:当时也只道是寻常。
不要觉得这是什么洒脱,超脱,或者说谦虚,低调,道理是虚高的,理论是支撑点,觉知能让你更好地把握自己,心能让你更好地安放好情感,……这些都是每个人都可以触碰到的,不过是你有没有去做,以及做到了哪一步。
就像两句话,“你想活成什么样?”、“你活成了什么样?”
理想照进现实,认清现实后依旧追寻理想;还是屈从于现实,从而放飞理想;又或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谋生而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觉知的差别。
那么,明明说看见,为什么又讲到觉知呢?你只有自己身心合一,才有可能看见。这并非什么唯心主义,而是不否定人的意志的作用。
简单说,同样是花,了解和不了解是不一样,个人的审美,所站位置,个人视角,个人情感,个人感官敏锐程度等都会影响你看到的风景,甚至你见得多和见得少都会影响你的觉知。前提是你得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才能有意识地觉知,从而进行查缺补漏,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