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9届的大一学生,是一名高度敏感者,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可能因为直觉,或者是某种无意识驱动力,我没有加入学生会,没有当班委,没有加入社团。什么都没有参加,这也就导致了我后来的空闲时间非常多,这似乎是个坏事。
这个学校是一个二本学校,一个民办本科高校,学费1W多的那种,非常的贵,但是因为我是村里的第一个男大学生,因为封建思想的残留,重男轻女仍然在农村里盛行。
说说我目前的大学生活吧,就大一的上学期而言,想对于其他人,我是特殊的,毕竟我看起来是“佛系”类型的,表现为,作业上课前抄抄,不考普通话,不入党,上课划水,考试过及格线万岁的那种,还经常玩游戏。
听这个描述,联想起来相应的关键词,大概就是,浑浑噩噩,一事无成,自我放纵,堕落等一些负面的形容词。
但事实真是如此的吗?在这里,先定义何谓堕落,何谓浑浑噩噩,沉迷游戏是典型表现?中国传媒大学新开设了电竞专业可曾了解过?
一切反转(可以说是反转吧)的源头在于高二的不想听课,看课外书开始。
从那个时候,开始看武志红的书,入门了心理学,然后接下来阅读一些经典小说,慢慢接触文学,在最开始,也被怀疑,被孤立,大概听到最多的话就是:
“别装了,谁不知道你那点心思,还在这装X”
一开始,也许会被动摇,看纸质书也会犯困,但是对比听课的无聊,我会选择前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高考成绩的低下。
正是这样的一份坚持,也不算,至少没有很多人眼中的那种自律,时不时看一两页的频率,大概一个多月才看完一本,速度非常的慢。
可能因为不想辜负家人的期待,就是读个本科,于是选择了当一名艺术生,也就是编导生,学习如何分析电影和写剧本故事,写影评,后面的艺考,去了南京和杭州去校考。
之所以说这些呢,是因为,读书兴趣的慢慢养成,用了几乎两年的时间,还有一定的阅历,去了不同的城市,体会了不一样的环境。
可能也是这两份基础,导致了大学的一些行为,指向差生的一些行为,这是表面的我。
事实上,大一上学期,我用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来阅读,来学习,来瞎折腾。
我记得阅读最高的频率是一个月五本,平时都是一个月两三本,要么是心理学,要么是文学,现在开始入门哲学。
自学一些软件:比如ps. pr. ae. ai. au. ue4. word. excel. ppt. c4d. world creator. assess
也做了许多尝试:微信公众号,网易云电台,百家号,头条号等等
也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新媒体,心理咨询技术,这些,都和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毫无关联。
大学的优劣,在于自身的看法,比如我有些考得不错的朋友,他们的课表整整比我们多出一倍不止,基本上天天非常的忙,完全没有时间,如果我在这么一群学校,我就不会拥有前面的软件水平和经历。
于是,在我看来,好的学校,会有好的出路在于一堆老师拖着你走,而相当不行的学校是一个老师推着你走。所以其实,两者的差别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走,而不是一纸文凭。
试想,都不爱学习的两队人,分配到两个学校,自然是名校的普遍水平环境要高于一般学校的,毕竟,一堆老师拖着你走呢!即使你不愿走,也会被拖到一个相对好的地步。
得出的结论就是:
不要过度依赖学校的教育,渴望学校能够拯救你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