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年龄越大,越怀旧?
过年期间回了趟老公的老家。
当年公公是很早出来上班的,家里由婆婆操持,四个子女成年先后离家。婆婆也在九十年代末离开老家与公公团聚。近二十年老家已无人居住。公公婆婆在世时会每年回去两三次,看看房子拣拣漏。记得公公离世前最后一次回老家,回来与子女们商量说老房子久无人住,快塌了,要么花钱重新修一下,要么卖掉。
不知为何,最后既没翻修又没卖。
老家房子是三间正房,两间偏厦的格局。靠边的偏厦为吊角楼,下面是猪圈。公公刚退休时闲不住,回老家住了一年,养了一头猪和一群土鸡。那一年的五一假期我们带孩子去住了几天。娃高兴坏了,被他爸带到后山摘野樱桃,带到旁边河沟摸螃蟹。山里昼夜温差大,晚上老人会升起火塘火,烤火烤土豆吃。
现在,正三间房只剩左边一间,右间全塌,中间堂屋只剩两堵墙,偏厦还在,想进去看看被堂弟喝住,说墙严重倾斜,危险!只好在外面转了一圈,指给闺女她当年来时的场景。
夕阳下,老房子恓惶地立着,破败的土墙泛着淡淡的光,像垂暮的老人,落没且苍桑。
回程时,喝到微醺的老公话特别多,全是对故乡的回忆和儿时琐碎的点滴:雨天怕弄湿鞋子赤脚翻山越岭上下学,冬天踩着冰渣子进山砍柴,秋天在门前竹园里从一棵竹子荡到另一样竹子,二大大教小牛犁地,让他在前面牵小牛,和小牛一起被抽牛鞭,还有过年时一家家赶着看玩彩龙船…说到兴奋处说想把房子重新修起来,甚至想恢复家族兴盛时期的走马转角楼…
“子女后辈们都在大城市扎了根,连现在我们居住的县城都呆不惯,你把房子修在这深山里,谁住?总不能仅仅为了满足你的故土情结而耗资费力吧?”听我这样说,娃们纷纷附和说:“如果你们愿意回来住就修,但,年龄越大越应该住在交通发达、医疗方便的地方,而不是退隐山林。我们以后是不会回来到这深山的。”
四周黑乎乎的,只有车灯照着蜿蜒的山路,时而近在眼前,时而投入黑的山谷。
老公沉默着,也许睡着了,也许陷入年少的回忆里。
夜很静,只有车轮的沙沙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