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作者: Moira86 | 来源:发表于2017-01-16 17:29 被阅读0次

    原生家庭。最近总是很频繁的在各个公众号里看到这个词。简而言之,就是父母的家庭。为什么会对这个词这么敏感,很简单,目前我的生活已经被这个词打败了。


    2016年的圣诞节,我度过了我的三十岁生日,而立之年。这一天,我一个人在公司,没地方可去,我没有朋友,家人在距离我几百公里的老家。我已婚,结婚一年多。

    我的原生家庭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母不堪贫究生活的折磨,他们没有选择跟随打工潮去广东打工,而是毅然决然地卖掉老家唯一的一间瓦房,来到了离家不足十公里的镇上,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在那样一个吃块肉都要衡量很久的年代,可想而知,他们的创业之路有多么的艰难。

    创业,这个在如今的社会上,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口就来的一个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连提都不敢提的一个词。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人们,是不明白“创业”二字的含义的。我的父母带着从在医院上班的大姨那借来的两千块钱,从选面料、看样衣,从什么都不懂开始了他们的生意。而我,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成长起来。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作坊,他们变的越来越忙,每晚都是在后半夜才睡觉,而我每晚都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进入的梦乡,又是在尿意袭来的时候醒来。就这样,周而复始,我就在这样的轰鸣声中渡过了我一个又一个的生日。

    小学的时候,我学会了帮他们剪去成品上的线头,并给每一件成品装袋;初中的时候,我学会了在他们很忙的时候给他们做并不好吃的饭,尽管他们还是吃的那样香;高中的时候,我学会了把所有货物装包,发到货运车上;大学的时候,我学会了帮他们卖货;工作的时候,我学会了帮他们出主意,有关生意的、有关弟弟妹妹学业的。

    我学习不好,三流的高中,自然的考了一个三流的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也只是一个合同工而已,就这样在那家公司待了将近六年的时间。这六年里,学到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没有。最后决定离开那里,也只是因为实在厌倦了那种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利益都要争来争去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因为我志存高远吧。

    他的原生家庭

    他父母当年结婚后,父亲曾多次打骂母亲让其离开,只因为父亲看不上她。直到后来母亲怀上他,父母的感情才渐渐稳定下来。他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他们俩之间只相差两岁。他的父亲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在他妹妹五岁的时候,曾问过母亲,为什么父亲不喜欢她。母亲将妹妹的话告诉了父亲,自那以后,父亲对妹妹才算是好了一点。

    可能是穷怕了,他们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了唯一的儿子身上。从小,父母对于他的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不需要他来做。小学、初中、高中,他永远是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成绩永远是第一。他是父母的骄傲,是亲戚朋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学校老师评定职称等级、加工资的“摇钱树”。而妹妹呢,因为父母的差别对待,自己也有那么一股子倔强,一直将哥哥当做自己的目标,一直追随着哥哥的脚步,上最好的学校,即使高中因为父母那种“女孩子上那么多学干嘛”的思想差点没上成,可她坚持了下去。

    高考后,他去了国内一所211、985学校。毕业后,本可以继续读本校研究生,但因为家庭条件问题回到本省的省会城市进入到一家国企工作。顺着时间线梳理,从他刚出生那一刻到现在(除去在外求学的四年),从没有脱离父母的庇护。

    这个社会给这样一种人赋予了一个称号,叫做“妈宝”,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没断奶。他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妈宝”。在他们的家庭中,从属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大事上,全家人完全听众父亲,在一些小事上,则听从他的。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他的妹妹了吧,因为从小获得的关注比较少,从而让她不同于哥哥那样没有主见,她不爱说话,却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不依附于他人。

    结合

    我比他大两岁,在遗传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同龄的男孩女孩,女孩普遍要比男孩早熟。我比他大两岁,加之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所致——我是属于散养型,他是属于圈养——因些,这种差别更加明显。我们是跟随中国所特有的相亲潮认识的,然后结婚。

    在我以前的人生中,经历过恋爱、失恋,幸福的、悲伤的、痛苦的,因为爱情想不开的念头没少有过,因为爱情胖过、瘦过……感情生活的种种经历,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去爱人、去辨别人,教会我更多的是不会轻易再去喜欢上一个人。

    为了父母的面子也好,不想再被父母催促也好,不想再看见父母为了自己的婚姻大事愁眉不展也好。我妥协了,就这样把自己嫁了,嫁给了一个大家心目中都满意的人,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里,哭过,痛骂过自己,只是一想到父母为我的彻夜无眠,擦干眼泪。第二天,我还是那个戴上面具的我。

    他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他习惯了,上学时不谈恋爱,工作了,不会谈恋爱。我可以说是他的初恋。这样一种情感上的不对等,也造就了之后种种事情的发生。

    生变

    尽管我不爱他,但是我试着去喜欢他,去发现他的优点,我也做到了。结婚后,我便辞职在家,婚前的不了解的恶果也在这时候慢慢地浮现出来。

    他没什么朋友,社交圈只限于同事、几个同学,平时下班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没有教会他怎么去处理人际关系。我们之间的交流似乎总是我在说,我就像他的又一个母亲,不停的在教他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应永远是嗯。

    他对我的那种好,不是正常恋人之间的好,而是一种低三下四、委屈求全的。他会为了我和他的父母顶撞,对于我来说,这是好事。反过来看,他对于父母的反驳已经超出了正常父母子女相处的模式。在我看来,完全是一种病态的生活模式。

    日了就在这样的“病态”的状态下走着……走着走着,雾越来越大,我越来越看不清前方的路通往何方,原有的路也在浓雾之下渐渐地找不到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每天的对话不超过五句,有时甚至一句话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在我辞职的大半年后,我开始找工作,试着去重新融入这个社会,也许一份新的工作会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带来转机,我也在心里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勾画着蓝图。可想而知,生活总是不会按照你的想像去开展的,它总是给你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关卡,让你不停的打怪。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们有了第一次争吵,也是最后一次争吵。这唯一的一次争吵把我对我们之间仅有的那一点信心全吵没了。我带走我我全部的行李,彻底离开了那个让我极度压抑的地方。

    接下来迎接我的是离婚,以及在离婚中和他父母之间的较量。很抱歉,我用了“较量”这个词来形容。他的父母是那种总以自己想法为核心的人,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当然了,父母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任何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这个世上最好的。区别在于,在错误面前,明理的父母不会回避错误。他的父母则是一味的维护他,他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根源在哪里。

    我不知道,在这一场离婚战役里,最终结果是什么样。可是,不管怎样,我终于可以解脱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dj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