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两个群的家长分享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并且又听了赵老师和大路老师分享的同样的话题,感受特别多,收获也特别多。如赵老师所说,沟通交流本是一件很自然、纯朴、常态化的事情,可是现在却难倒了很多的家长,尤其是家有中学生的家长。他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了?为什么不爱和家长说话了?而小学生的家长虽然没有这样突出的烦恼,但很多人在讲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时,我们却在其中发现很多让我们为孩子的成长担心的事情,比如说太多的强制、太多的唠叨、太多的自以为是的打断、训斥等等,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在为日后的不能沟通设置着一个个障碍,所以,沟通的话题真的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长应该好好学习和认真对待的事情。
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沟通?如何达成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呢?
(三)如何有效沟通
做为父母,亲子之间的沟通,特别是有效的沟通真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我们不只是交流信息,还兼有引领的职责。
1、蹲下身来进入孩子的世界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流动、融合,如果我们单纯地站在我们的立场去和孩子交流,孩子就会茫然、无助、压抑甚至愤怒,因为他们有时候真的到不了我们的世界。怎么办?山不转水转,孩子过不来,我们就搭个桥过去。进入孩子的世界,看看这么大的孩子有些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想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沟通交流的合理的切入点,先保证孩子愿意和我们聊、有得聊,而引领的机会就蕴藏在这样的聊天过程中。比如,你的孩子喜欢某个明星,那你就去了解这个明星,看看这个明星身上有什么特质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再看看这个明星光环背后有哪些成长的故事?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奋斗史,而这往往就可以成为我们引领的资料和契机。
2、多听少讲
要想了解一个人,不但需要我们的观察,一定是要听对方讲,在讲的过程中你自然知道他对人、对事的看法,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等等。父母的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关注和尊重,会感受到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会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感受到父母感兴趣自己所有的话,于是,他就喜欢讲、喜欢把任何的想法讲给父母听。而我们发现孩子的偏差和引领孩子走向另一高度的机会就在其中。而当我们习惯于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时,只不过是把我们成熟的、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已,且不说我们讲的会不会有着很多的主观色彩和偏差,就是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已经令孩子厌烦,因此,孩子接受教育的心门也就会慢慢关闭了。
3、多赞赏少评判
不管孩子讲的怎样,我们少给予评判式的语言或教训的姿态,而是先饶有兴趣地听完,再以启发式的问句引导孩子看到每个事情或问题背后还有什么可能性,当孩子在我们启发式的引领下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时,他会很欣喜,因为这个结论是他的,而不是我们通过说教给他的。当孩子不断去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加赞赏,不只是对于最后的结论,而是针对他不断寻找可能性的姿态和过程。
4、利用好我们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
达成一次有效沟通,内容占7%,方法占38%,而我们的姿态、呈现却占到55%,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成功有效,我们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是否真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在交流?我们是否情绪平稳态度平和?我们是否语气平缓语调欢快?我们是否保证和孩子说的话心口统一?我们是否尊重是否包容?等等。比如有一次看一个孩子问妈妈“妈妈你爱我吗?”妈妈极不耐烦地大声说“爱!”我相信,这位妈妈即便说一百遍“爱”,这份爱也流动不到孩子的心里,孩子只会在你的态度中感受到一种厌烦、惶恐和伤心。
5、我信息的恰当运用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只是要了解孩子,也有很多时候需要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这时候,我们多是只指责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并不会表达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所以,想要与孩子之间相互了解,就要先去描述我们看到的,再去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的期待是什么,或者我们的要求与建议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没有指责、没有评判,只是在表达我个人而已,孩子自然容易接受。特别是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我们可以表达情绪,但不可以带着情绪去表达。这是沟通的原则,也是达成有效沟通的保证。
总之,要想达成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但注意把握方向和方法,还有许多细节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