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去市场买菜,遇到一个菜贩很是健谈,于是多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居然是某机关单位内退的员工。
原来,他原先所在的单位是市里的某个局机关,前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改变,一些机构被裁撤合并,而他们单位,基本被裁撤的没几个人了。
单位都不复存在了,他们单位的大部分职工,都由国家发给一笔钱,直接买断工龄,说通俗一点,就是发了一笔抚恤金,然后回家了。
虽然国家发的那笔钱也有好几万,但一家老小要生活,只靠那点钱恐怕很快就要坐吃山空了。他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在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菜。因为在机关单位里呆了好多年,其他啥手艺也不会。
从国家干部沦落到卖菜的小贩,这个菜贩的经历给我的冲击挺大的。无数事实早已证明,这世上根本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工作。如今看来,即使是国家公职人员,也不能保证一定能一世安稳。
所以,与其寄希望于一份现世安稳的工作,倒不如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一两门核心技能,这样,不论身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能活得潇洒自如。
02
前一阵在《奇葩说》上令很多人惊艳的薛兆丰教授,原本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名教授。
薛教授在北大任教期间,因为将经济学讲得通俗易懂,深受北大学生的喜爱。后来,在网络上积累了一批粉丝后,薛教授于2017年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开设了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量突破25万份,营收5000万,成为得到专栏的现象级课程。
在《奇葩说》节目现场,薛教授不知道“脱单”是什么,不知道吴亦凡是谁,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这个时代最能赚钱的大学教授之一,因为他有一门傍身的绝活——让经济学成为人人能懂得一门课程。
前几天,听说薛教授已经从北大辞职了。如今,早已凭着《薛兆丰的经济课》这个专栏走红,并打造起自己个人品牌的薛教授,无论去到哪里,都能够发展的很好。
所以你看,只要有一门过硬的本领,走到哪里都能够底气十足,更不用担心会被时代淘汰。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离开南方都市报却成为新媒体标杆人物的黎贝卡,离开新华社却因为写金庸而爆红的六神磊磊;离开央视,创办樊登读书会的樊登,以及,仍在武汉大学任职,但却因为PPT技能在网上爆红的PPT大神秋叶大叔......
他们哪一个,不是因为有一门拿得出手的绝活,而令自己的人生,完全超越体制,活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精彩?
所以,身在体制内,要想活得精彩,一定不能被体制给局限住,而是要尽可能的开拓更多的可能性。这样,当风暴来临的时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03
想起去年微博刷屏的36岁收费站大姐。
她在收费站工作了整整十几年,自以为收费员是铁饭碗,谁成想,收费站说取消就取消,而她那番为自己申诉的话,也在网上成了热点:“我当了十几年收费员,不会干别的,我只会收费。”
这样的话,遭到许多人吐槽,但是我却觉得,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把的体制内人员,不都是这样么?某个岗位专门收费的,专门开发票的,专门盖章的;还有教师行业,几十年一直在教一本教材的老师……
这些人,如果真的某一天离开了体制,被抛入市场,可能许多都会像这位36岁的收费站大姐,连生存都是个问题。
米格格在《努力,才有更多选择权》中有一段话:“我拒绝进入体制内,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工资,更重要的是它无法给予我想要的东西,我也担心自己的斗志会在安逸中日渐消退。倘若现在的我,贪图了那一份安逸;也许将来的我,就要承受颠沛流离。”
你看,上面这位收费站大姐和她的许多同事,已经如米格格所说,在承受颠沛流离。
所以,与其固守在体制里,等待体制的供养,还不如早早就未雨绸缪,练就一两门属于自己的绝活更实在。
04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集团CEO何飞鹏在他的《自慢》这本书中说:“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每个人都能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无论潮流来去,个人也均能充满自信与独创的能力,处变不惊,万拳成塔。”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如今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铁饭碗”这样的事物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必须要凭真本事谋生。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想要活得很好,最保险的,莫过于练就一门过硬的技能,这样,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脱离体制,你的内心都会非常有安全感,因为你知道,你身上掌握的知识和本领,就是你的“铁饭碗”。
最后,关于如何培养一技之长,提升自我安全感,提两点建议:
一、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
“钱多事少责任轻”,是很多人梦想的理想工作,但如今的时代,早已不同于往昔。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追求效率,企业内部的竞争压力自不必说,很多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进行绩效改革,甚至裁撤一些机构。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给那些仍旧在公司混日子的人》这篇文章中说:“你混日子就是日子在混你,最后的输家是你自己。”
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职场,要想生存乃至很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提升能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成为组织中不可替代的人。
想想看,如果一个组织要裁减员,最先失业的事那一批人,是清洁阿姨,还是核心的技术人员呢?
我想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那些身无所长,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工作,可替代性高的人。
二、斜杠青年
网上很多文章都在鼓励大家离开体制内的工作,追求更大的发展。但在我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选择。
首先每个人的而价值观不同,其次个人的能力和资源各方面的条件不同,离开体制并不能保证能发展得比原来更好。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要离开体制,对于那些仍然需要在现有工作上继续,但工作又没有什么挑战性和前途,发展空间有限的人来说,现在流行的斜杠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很多人都是在工作之余,开辟了自己的第二职业,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价值。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水利局工作的时候写出了一部部科幻经典,《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在广东海关工作的同时,写出了煌煌百万巨著,整整七部《明朝那些事》,红极一时。
胡塞尔的《追风筝的人》,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并因此获得若贝尔奖。
都是这类的典范,不应为工作的清闲而放人自己混日子浪费时间,即使在工作上发挥的空间不大,也可以利用第二职业,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挥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