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以为,人与人之间只是一些看不到的差距。殊不知,那其实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距。
差距如何产生?一般情况下,那是人与人之间对于自身的罪责认知程度的不同。人身上有罪:贪婪,懒惰,骄傲,贪吃,七宗罪里有一个算一个。但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观察与认知,其实少之又少。人几乎很少能够在发怒时意识到自己的发怒,在悲伤时意识到自己的悲伤,大多数情况只能做到听之任之。
在很多时候,成长都是逆天而行。每天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心性才得到了锻炼。也许有人说:自己做的事是自己喜欢的事。但其实喜欢的更多部分是来源于做事的反馈,而不是事情本身。就比如学霸说喜欢学习,更多的原因是他通过努力以及天赋,做到了在人群中出类拔萃。而正是这种好的反应,才让自己更加努力,想要在下一次取得好成绩,收获更多的荣誉感。
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因为写文章时,满篇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写出来也不需要太费脑子,毕竟人人都喜欢好为人师。但是讲故事需要脑子,需要琢磨如何设计巧妙的情节调动观众的情绪。
比如异类里说的一万小时理论,那听起来多枯燥啊,你说说难道我这么大一个人会不懂吗!这和小时候学习的卖油翁里:无他,手熟尔有区别吗?但是,格拉德威尔写书时,就用了大量的案例。就比如揭露了莫扎特这种神童,说其三岁就能谱曲。
而实际情况是它一直修炼弹钢琴技巧,直到20岁才开始自己真正谱写交响乐,而之前则是一直在改编他人创作的曲子。这样的例子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关注点一下子就变成了其他地方。虽然,它说明了一个人成功确实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但是隐藏在背后的天赋: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地方不厌其烦地奋斗这么长时间,却是少有人能够看明白的。
而这,才是高手们写作的厉害之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故事,才让人真正感觉不出他们的厉害,同时让读者产生了原来我也可以写这样的错觉,进一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于是,书籍越来越畅销。
差距,来源于应用。就像是很多人听说过无巧不成书。但是如何做到巧,其实是作者耗费了很多心思在里面的。我以前很喜欢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其中一本《白夜行》,更是让我记忆犹新。它其中的看点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本身一个人替另一个人做事,其本身最多唤起人们的感动。因为无私奋献,在这个社会是稀缺的。于是,东野先生在里面发现了巨大价值: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把事情做到极致,甚至不惜犯罪!
这样的情节构思,其实更多地来源于日本的文化宝藏,把事情做到极致。日本在战败后,很多老一辈的日本人无偿的连夜加班,来恢复日本经济。正是在这种无偿奉献的文化,才让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
但是,这种简单的故事情节难道中国没有吗?不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写照吗?把这句话设计到一个故事里,居然让一个人实现了财富自由。怪不得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深刻。只是,能够把这句话深刻理解,并且思考成一个故事的只有他一人。
很多时候,思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有一种二分法:
你认为正确,别人也认为正确,事实是正确的。那没什么价值,就像是比赛舞台上大家跳一样的舞蹈:
你认为正确,别人认为是错误的,而事实是正确的。那将有巨大价值。就像是市场总会奖励那些在股票熊市布局的人。
你认为错误,别人认为正确,而事实上也正确的,那就亏大了。就像是成绩差的理直气壮地看不起成绩好的人一样,想当然地认为成绩好长大也不一定有出息。虽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功,但是这些成绩好的人成功的概率确实更大,有更好的资源,更广阔的平台,更有质量的朋友圈。
你认为错误,别人也认为错误,这种情况就没有讨论地必要了。
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是好几代物种之间的差距。能够把一些概念植入到自己的身体,应用上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就像是没有深刻理解复利效应,就去苦哈哈地坚持,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像书中写得从入门到精通,而是从入门到放弃。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坚持有一个拐点,突破那个点之后,才会出现爆发式地增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