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布胡同

作者: 绿袖子2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10:50 被阅读0次

    周末跟儿子和儿子的女朋友约饭,定在了建国门的川办。姑娘因故晚来一会儿,于是想起附近的赵家楼,虽然大名鼎鼎,但平时没有走到过这一块儿,从来没看过。于是信步前往。

    从建国门地铁西北口上来,径直往北走,到著名的东总布胡同,再往北,就是北总布胡同。北总部胡同总共200米长得样子,远远地看到大字招牌——赵家楼饭店——在胡同北口,这就是赵家楼的遗址了。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爱国学生怒烧赵家楼,掀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赵家楼之所以叫赵家楼,是因为它是明朝大学士赵贞吉修建的私宅。北洋时期,段祺瑞政府外长曹汝霖居住于此。当时,此宅有中西式住房50多间。由于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都是亲日派,参与了卖国21条谈判,是学生声讨的对象。学生游行队伍到达曹宅,曹不在家,学生把在曹宅打麻将的张宗祥错认为曹,痛打一顿,然后放了把火,烧掉了十几间房。

    当年的赵家楼,已经荡然无存,只在原址上盖起了饭店,标识出事件遗址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字样。

    赵家楼一街之隔,对面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住过的的宅子。前几年,因为城建需要,要不要拆掉这个院子,梁家的子女很是闹得厉害,成一时新闻。从胡同抬头看,越过灰墙,看到几栋灰色的房脊,黯淡落寞地静寂着。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人来人往的“太太的客厅”,每天必到的痴情教授金岳霖先生,就住在后身,他们的常客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也住在附近,当年高朋满座,高谈阔论,女主人风情万种,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局面,也掌控着男人,如今也只是留下一段佳话。

    从北总部胡同往南,回到东总布胡同,向西溜达。右手边墙上,突然有一个大大的“57”,看里面,是一栋橙红镶白边的三层楼房。这种突出的标记,一定有它特殊的意义。果然,上网一查,是班禅的住地。在班禅之前,这里还住过张澜,沈钧儒。

    其实我是想去东单路口看看中山公园里那个著名的牌楼的遗址的。进入西总布胡同,就像进入了工地。北京市的旧街区改造速度很快,想必原来的临街临建,现在已经变成垃圾躺在脚下,盖着绿色的网布。路走得坑坑洼洼,心也不耐烦。好在路不超过1000米,突然从窄胡同进入东单繁华的大街。我立在人群里找寻遗迹,转了几圈,才在胡同口南墙上看到一个四方的黑色刻字牌,因为牌前一尺处就是竖斜两根电线杆,晃了几下看个大概,知道这就是那地方,就是了。

    这是一个耻辱的所在。德国公使柯林德,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在此被清军击毙,清政府在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被迫在此修建牌坊,纪念柯林德。当时牌坊很是气派,三间四柱顶部起楼。我想,当时的西总布胡同,一定比现在宽敞才装得下这个气派的建筑,果然,后来得知,这条胡同是北京第一条马路,德国人修建,可以跑汽车的。

    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了战败国,这个牌楼也结束了它的使命,被移至中山公园,缩小形制,被赋名“公理战胜碑”,有了一点硬气。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改名为“保卫和平碑”,有了点大气。

    其实,我倒觉得,名字改不改,没那么重要,名字改了,心态变了,难道历史会变吗?

    这一带,可看的还有很多,比如,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当铺——宝成当——联想到附近的贡院,想当年可怜的学子变卖家当求取功名的苦相,那赵家楼的大学士,当年也是这么辛酸着飞黄腾达的吧?

    还有很多文艺工作者萧乾、张光年、严文井等等都在这里住过,时间关系,没一一细找。

    吃完饭,带着两个孩子往外走,路过贡院西街,我问姑娘:知道贡院是干吗的吗?姑娘摇摇头,我告诉她,就是考场,姑娘睁大眼睛,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眼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布胡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qs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