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阴雨成了我所在城市的主角,来来往往,在复现与消歇间随意切换,于是雨后景象成了城市风景的主题。
大雨过处,城市的街道到处可见江流与湖泊,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积水里抛锚如小舟般飘泊的汽车,如货轮般乘风破浪横渡的大车,还有随着倾倒的电瓶车一路飘流的过客。
城市内涝是报刊呼吁了多年的话题,或许因为,只是一季几次的不便而不是四季的常态,所以并不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看到新修道路每年入地的依旧是1米左右的水泥管道,和若干年前并无二致。记得几年前去青岛,在青岛老城区正遇大雨,落汤鸡般走在大街上,听着如转角后瀑布般“隆隆”的水声,诧异这里的洼地怎么不会有过膝的水深。百度搜了一下,发现是得益于排水系统的通畅,而通畅的根本原因在于2一3米高的下水管径。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呢?
唉!人微言轻,随便一问,随手一写。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