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家书》第5节

《曾国藩家书》第5节

作者: 在路上才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 来源:发表于2020-01-03 06:22 被阅读0次

    第五篇教子

    前面几集我们讲到曾国藩的做人、处事之道,我们知道他能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因此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挽救了国家也成就了自己。

    曾国藩不光是成就了自己,他也十分重视整个家族的发展,那么曾国藩在家庭中是怎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呢?

    梁启超曾经称赞他是一代教育家,因为曾国藩立下的家训使曾氏家族形成了良好而纯正的家风,我们都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家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包括晚清杰出外交家曾纪泽、“翰林才子”曾广钧、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等),如此绵延兴旺的家族古今罕见。

    究其原因就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曾国藩无论怎样忙都不忘记给兄弟和子女写信教育他们,一部《曾国藩家书》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曾国藩有句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这就是说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60%靠遗传,40%靠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很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个孩子生长的根据地,是每个人立足的根本,我们看看曾国藩是怎样教育子弟的。

    第一,重视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以身作则。

    曾家在湖南老家的宅院叫做“八本堂”,八本堂里刻着曾家的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什么意思呢?第一个“书”,是读书的书,就是要子弟勤读书;第二个“蔬”,是蔬菜的蔬,就是要自己种菜;第三个“鱼”字明显是养鱼;“猪”就是养猪;“早”就是早起,不睡懒觉;“扫”就是扫地,其实是要求子女自己打扫屋子的卫生,不要劳驾下人做;“考”就是祭祀祖先;“宝”是指要和邻居和睦相处,学会与大家和睦、团结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这八个字,曾国藩要求所有子弟必须做到,不论男女、不论年龄!

    那么他的子女们可以做到吗?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啊。

    我们知道,曾国藩做事是很有恒心和毅力的,所以他要求的这些自己都带头一丝不苟地做好。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当时的科举只考一门语文课,用现代的眼光看,曾国藩肯定是偏科严重,什么数学啦、英语啦、音乐啦都是一窍不通的。

    但是曾国藩为了鼓励孩子们全面发展、努力学习,他不仅为孩子们请了各科老师,他自己也努力学习这些不懂的知识,学完以后他还亲自教孩子英语、数学这些课程。

    闲来无事,他会陪着孩子们练书法、讲历史故事,甚至带着他们放风筝、郊游。

    在公务繁忙的时候,他也不会忘记抽出时间给子弟们写信,了解他们的现状,鼓励他们并且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曾纪鸿七八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单独给他写信,鼓励儿子,并且要求儿子要早起,要自己做家务、打扫房间等等。因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也能养成勤劳、做家务的好习惯。

    身教和言传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氏家族代代皆有英才。

    反观我们现在的家长,总是片面的要求孩子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却对自己没什么要求;还有一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家里的家务从来不让孩子参与,就连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也是一手包办,很多孩子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不会整理床铺、不会洗衣服等等。

    这样真的好么?

    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鼓励,而不是责备与命令。

    父母教给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热爱生命,各方面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只会学习。

    家务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担,一方面有利于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有利于他日后的生活独立。

    父母们应该像曾国藩学习,要求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到,然后身体力行去做好。

    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第一要义!

    第二,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曾国藩的父亲当年是怎样教育他的。

    话说曾国藩当年在北京努力了一年半,连续考了两次会试没考上,会试是游戏第三关哈,两年没考上也是很正常的,想想看,范进考了一辈子才勉强玩过第二关就高兴的快疯掉了,所以曾国藩两次没考过第三关也没有太失落。

    这时,他准备从北京回湖南老家,路线已经定好,他不准备直接回去,而是要从京杭大运河到江浙,再从江浙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回湖南,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算把握机会长长见识。

    等他走到江苏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正好江苏睢宁的知县是曾国藩的老乡,又是父亲的朋友,没办法,眼看要活不下去了,曾国藩只好硬着头皮和这位叔叔借钱,这叔叔够意思,给他借了几万块钱。对于一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说,可是一笔不少的费用呢。

    可曾国藩却在南京城一下子就花完了,怎么可能呢?曾同学可一直是勤俭节约的模范啊。

    事实上是他在逛书店的时候看中一套精装版的《二十三史》,大概要个几万块钱,可是曾国藩一看到这套书就情绪高亢,没忍住,居然就买了。

    你说,曾国藩他爹就是一个农村小学老师,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得节衣缩食多少年才能还了朋友的钱啊。回到家,曾国藩也是心里直打鼓,试没考上还欠了一屁股债,老爹肯定要教训的。

    可是当父亲听到曾国藩借钱买书的事情之后,并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愿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是,你要认真坚持读完这套书,这样钱花的再多也不算白费。”

    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反而这样安抚他,我们可想曾国藩的内心是很受震动的,他发誓一定要坚持读完这套书,不然对不起老爹辛苦为自己还债。正因为此,曾国藩从此养成每日读十页史书的好习惯。

    曾国藩把父亲对他的教育传递给自己的儿女,当孩子们做错事情他耐心疏导他们,而不是一味责备。

    试想,如果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便一味指责孩子没有认真听讲,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自己这样辛勤努力为他换来的学习环境,那么孩子一定是更加自卑,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在学习这件事上越发叛逆,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成绩一次不如一次。

    我们应该能够容忍孩子犯错误,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不是一味指责,首先应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孩子想认真学却听不懂老师讲课,还是可以听懂却不想努力,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对策,是请老师为孩子补课呢,还是与孩子心贴心地聊天解决他的烦恼。

    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学习,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可能孩子会更加自信,更加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第三,曾国藩主张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喜欢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哪怕他的选择可能于这个时代的大流相违背。

    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的长子曾纪泽在第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就对父亲说,我不想为了科举考试而读书。

    逆天的娃娃!晚清那个时代,科举是读书人的唯一前途,就像你的小孩现在对你说不想为高考读书一样,你肯定会想,这孩子疯了,不高考没有学历,以后出来怎么找工作,怎么活下去?然后,我们大部分家长会把孩子再逼回学校。

    事实上曾国藩没有这样,他出乎意料的与儿子平静对话:

    “不想考科举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和我讲你想干什么?”

    “我喜欢西学(西学就是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

    要知道,当时很多人是不屑于学习西学的,在当时不考科举感觉就是“不务正业”的。

    但是曾国藩对儿子说,喜欢西学很好,我支持你。

    后来,曾纪泽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刊物上用英文发表文章向西方介绍中国,在与俄国的谈判中,他据理力争,收回伊犁。

    老二曾纪鸿也是这样,他也不想考科举,因为他不喜欢文史知识,而是喜欢逻辑学和数学。曾国藩是文史大家啊,却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是他支持儿子、尊重儿子的选择。后来曾纪鸿写成我国第一部电学专著,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

    曾国藩认为我们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他认为读书一是为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靠着这项专长可以养活自己。

    可以看出,曾国藩主张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考试,只要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哪怕不随大流,父母也应该支持孩子、尊重孩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为了能够跟上儿子的步伐,他也积极学习西学,曾纪泽后来写了两部西学的专著,他是认真审阅了全篇文稿,并为此书作序。

    这真正可以算得上一个好父亲了!作为父亲,您是否突然明白了点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书》第5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wa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