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右任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作为一代雄才,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建有不可磨灭的功勋。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以反封建、反专制和反落后的志向和言行闻名于三秦大地。在接下来的反清斗争中,他虽然过着流亡的生活,仍然奋力发展革命,反抗清政府的腐败。辛亥革命后,继续支持孙中山先生,反对袁世凯的倒退和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先生又积极投身反对日寇和汪伪政府的斗争,呼吁民族团结,一致抗日。晚年虽生活在台湾,但始终关心两岸关系,期盼统一。
尽管如此,于先生生前常说:“我平生的成就,不在功名事业,而在于草书。”可见先生对书法的喜爱,和对自己书法水平的自信。林语堂也认为:“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于右任先生的学书经历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阶段是由帖入门。于先生最初受私塾老师毛班香的影响,从元代赵孟頫入手开始学习书法,同时兼学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从帖学入门,并打下了扎实的帖学功底。
第二阶段是碑帖融合。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后,觉得魏碑硬朗的风格与革命精神更靠近,开始研习碑学,重点临写《龙门二十品》《石门铭》《张猛龙碑》和《张黑女碑志》,他在总结自己学碑经历时说过“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很快碑与帖就在他笔下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融合。
第三阶段是学习并创立草书。于先生在《标准草书》自序中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为了研习草书,于先生广泛收集前代草书家的论著、书作,仅《千字文》就收藏了100多种。1932年,于先生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与好友共同切磋研讨,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创立《标准草书》。在标准草书初创时期,于先生的草书结字仍然可以看出魏楷重心低下的体势。到晚年后,他的草书作品在形体方面仍然恪守标准,但在结字、用笔、章法上,却不断追求着形势美的再创造,使它更抒情、更完美、更个性化。
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充分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和对美学的追求,以今草为主,兼收章草、狂草,一字万同,更具艺术魅力。《标准草书》给后世创造了一套完美的草书法则,进入了抒情、自然的高度艺术境界,更有利于草书的推广。
于右任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还广泛流传于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地,他也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还非常强调“以我法”达性情。这一观点在他的对联“当无事时自固气,大有为者能知人”上落款的几个字“以我法写兰亭字,一笑”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要“写志”,也就是要达性情,要有益于世和造益于世。
于右任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创立的标准草书,融古于今,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心态,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