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它自己很独特的一个使命。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这一生的教育是由不同阶段的教育组成的。小学教育有教育的任务,中学教育有中学教育的任务。我知道立德树人这个使命很重要,发展学生的素养很重要,但是现阶段在我看来,这还只是一个愿景,是一个美好的想象。
在工作之前,从教学心理学的书中了解到过很多好的理论,觉得它们是那样的好,怎么就没有实施呢?像发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怎么只有个别人偶尔在尝试呢?我很纳闷。那个时候对于考试分数是持有无情的批判的态度的。
工作之后,步入教师岗位关注学生的分数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分数是学校对于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当然还关注教师量化分数,我是觉得无用,把教师的努力方向带偏,常常会觉得有些方面很不好,但又不能怎样,因为这是现实,有一种真实感)。家长关注分数是因为这些关系到学生升学与未来。今天老师交流之后,我就突然认识到我对于分数这个事情其实是有偏见的,它被关注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今天这个社会的现实是通过高分才能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现在的现实是大学毕业之后,还需要在学习了,需要在工作实践之中在重新启程,所以这个时候平台很重要,说不定只是见到或者知道就会很不一样,而这些都是平台赋予的,我更相信的是时势造英雄。
现在的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素养的形成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教育结束之后就能完成的事,一个阶段的教育完成只是完成了素养培养的一部分,一个人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终身使命。若学生,因为中学或者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没有考出好的成绩,没有考入好的大学,继而失去遇见好的平台的机会,这岂不是很可惜。我对于改变也有这样的恐慌。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对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面对现实,学会知识、考出好成绩必须与发展能力并行,这些知识也许是无用的,但是却是发展能力的阶梯。
面对恐慌与不确定,我相信我要做的事情是好的,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具体结果会怎么样,这些都是未知的,所以需要尝试,需要研究,若是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位研究者,那么我们的教育肯定会变得不一样。我始终觉得,一线教师是一个最需要被教育,最需要接受最前沿的东西的群体。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线教师往往是最后被告知存在某个东西,然后被告知应该怎样做。结果是具体做法未知,遇到困难放弃。很多一线教师没有机会看,没有时间想,怎么能成为一个丰富的人?怎么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内容。
所以,需要自己去挣扎。丰富自己,旅行和读书是两个最常被推荐的方式。在信息输入的时代,是需要认真地加工信息,安静地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不一样?思考地过程是什么?
脑袋里还是浆糊,学着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