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向我诉苦。
他说他最近快焦虑死了,这一周来,他工作频频出现问题,不是这错一点就是那错一点。原本他的主管对他特别好,但是现在隐隐对他表现出失望的态度,他开始觉得自己每天去上班都是带着压力去的,很煎熬。
而今天他的主管对他说:“我请你来,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增加的我问题的......”我想,这应该就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于是我就问他说:“既然你主管都开始觉得你的能力不行了,那你就不能多去问问他吗?只要你别再出错,显得笨一点也没事呀,至少也不会给他再添加问题了。”
聊到最后他说了一句:“我也知道要多问呀,但要是我去问了,我还是犯错的话,那不说明我是真的笨吗......”
......
2、
前几天有一篇心理学的专栏文章,说的是:你常说的话暴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其中有一个隐喻挺有意思的,他说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办法,我太懒了”“哪来那么多时间呀”“算了,下次再说吧。”
作者就分析这个人经常说这些话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懒,看似是因为惰性,但其实是,不敢去尝试。
因为自己说自己懒,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个空间,自己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说,自己只是懒,没有去做而已,要是自己不懒,这件事情就一定可以做成。
但其实自己心理也有一点点怕,怕自己要是真的不懒,真的去做了还是失败了,那就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挫折。所以懒惰是给自己留了一个“我能行”的空间。
于是自己宁可拖延,宁可懒,宁可因为懒得去改变,而被责骂......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对自己失望。
而我在和我这个朋友聊的时候,我一直不断的说:“既然你容易犯错,那你就要问呀!”我一直在逼着他去多问,但其实这样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他真正怕的问题是,要是他问了之后还是错,那就真的证明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了。
3、
后来我看《奇葩说》的时候,黄执中讲到一个观点:“你眼中的问题,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什么意思呢?你觉得小孩子沉迷打游戏,这是问题。但是你想想看,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他没有成就感的解决方案。也许他是生活中是一个孤僻的人,但是在游戏里他可以大杀四方。
你觉得别人抽烟不好,但是在他自己看来,抽烟是自己和别人闲聊搭话的媒介,是自己工作疲倦时提神的工具......
你想想看,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些专门研究健康的专家们会不知道嘛?他们比你知道更多的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但是他们这个群体里难道就没有吸烟的吗?他们有的人照样一天一包烟。
我们在网络上也会嘲笑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不自由,但是,就是因为它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流程化管理,才促使它成为苹果代工厂的核心竞争力。
之前看一篇文章里有一个例子:有一家商店承诺你,你在这儿买了东西,一个月之内,只要发现其他商家价格比我们低,那我们不但会补足差价,而且还会多给你差价的10%,做为补偿。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商店的承诺,心里就想说:“哎嘛,这不是自残嘛!还是说你商店老板有业界良心。”
但是分析下来才知道,当商店老板这样说了之后,就可以避免价格战,其他商家再降价也不能从他这儿抢走顾客,那其他商家为什么还要降价呢?
看似是自残的做法,其实保证了价格的稳定,商家还是获利的。
4、
我打一个比方,这有点像是在公司里,一个员工看到了问题,总是抱怨说为啥这么明显而简单的问题就不去解决掉呢?这是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
而在领导层看来,不是不解决,而是当下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时间,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对自己这个部门来说是好事,但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引发了其他部门的调整,这就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视角的问题,怎么看待事情,取决于你在什么位子。简单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嘛,你坐在什么位子就想什么问题。”
但同时这也说明了,看待事情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俗一点,就是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才能更加准确的做出判断。
回到我那个朋友的问题上,以我的立场,当然是让他去多问呀,问了之后你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错误。
但是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心理上的一种挑战,也许对他而言,宁可被上级说,也不愿自证自己“不行”。
而我的做法无疑是直接把他的问题拿掉了,但也拿掉了他的解决方案。当他要面对他的问题了,他就更痛苦。一痛苦,他还是要按照惯性回到他的传统解决方案上来,那你的问题又回来了。
呐,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在说,看问题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也不能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因为问题是出在对方身上,话不是话本身,他遇到的问题其实也真不是他嘴上说的那些问题,这时候其实就要多多从别的侧面考虑来整件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