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活出人生道理
怎样让自己的“特立独行”更有价值

怎样让自己的“特立独行”更有价值

作者: 百炼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12:14 被阅读50次

    1、必须面对的尴尬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源于《简书》上一篇题目为“如何在公众面前,打造出一个才女形象?”的文章激发我一点写作灵感,暂时解决掉写作主题贫乏的困扰。

    文章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首先,笔者抛出一个观点:“我是一个没有气质的人!”接着,笔者借用一次饭局之后,与老板之间的对话,论证“我确实是一个没有气质的人”。

    但实际上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没有气质”,而是用另外一种略显个性的笔法来表达内心的自信与矛盾——笔者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随性和直白是种缺点,甚至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酷,显得与众不同!只是有些时候对自己当前的“特立独行”在一丝疑虑。

    但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她所秉持的“特立独行”可能已经“过时”。不信你随便翻一翻各大知名媒体对于90后、00后的评价,你会发现这种有点离经叛道、玩世不恭和不太在乎其他人怎么想的特立独行”几乎已经成为90后、00后的共性,因此,即便在作者眼里,现在的自己如同900年前的李清照那般风流、那般勇敢、那般才气逼人,那般离经叛道;这种特力独行究竟有多大价值,也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本来打算全部按照自己的逻辑梳理这个问题,奈何我在价值观层面上受李笑来老师“荼毒”太深,乃至于在开始论证“特立独行”这个概念的时候,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他对我的影响。充其量只能做到逻辑优化。

    所以我要在这里声明一下,关于特立独行这个问题的“核心专利”是属于笑来老师的,不过我会力求从其他维度,甚至是较为极端的维度来论证这件事情。尽管这样做的的确确让我很没面子,我甚至能想到读者们看到此文后那种不屑一顾,不值一提,不足挂齿的表情;但把窃取来的思想包装成自己的思想,狐假虎威的长篇大论则更加让我恶心到不能容忍。

    所以我希望如果有谁不幸看到,希望你能够遵守“不喜勿喷”的良好美德,宽容的且平和的关闭页面,而不是愤怒的对我进行口诛笔伐。

    2、特立独行的价值?

    废话说不多说,下面进入正题。

    关于“特立独行”这件事的关键洞察是:你的特立独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正确

    ·价值巨大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首先,假设你的特立独行本身是错误的,相反,那些反对你的人是正确的,那么这时候的你就相当于拿着一支火把穿过堆满炸药的仓库,虽然看起来确实足够勇敢,但无论你最终是否能顺利的活下来,这一行为的本质都是愚蠢。

    那么如何判断特立独行是否正确?别急,这个我们后面会说。

    那是不是说只要确保自己是正确的,就可以安静的特立独行,完全不用在乎那些非议与诋毁?

    不,你还缺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价值巨大”。也就是说,在决定“特立独行”之前,你首先得回过头来想想,我这种“特立独行”的意义(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前面说过,或许你觉得特立独行会让你显得与众不同,按照这个逻辑,“让你与众不同”就是价值本身。

    但显然,这种行事逻辑只在整体思想封闭,价值一元化的时代显得光彩夺目。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敢公然挑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丈夫;其中“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传为千古佳句。看的作为丈夫的赵明诚都意乱神迷,犹抱娇妻在怀。

    在那个对情爱愈发遮遮掩掩、含羞带臊的年代,李清照的“特立独行”愈发璀璨夺目,愈发瑰意琦行,也愈发价值连城。

    可你若把同样的一套行事逻辑放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它可能就不那么别具一格。因为任何一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都“显得”很酷,甚至你的行事逻辑越颠覆,越叛逆,越不可理喻,就越是吸引眼球。

    那既然大家都一样特立独行,那么你凭什么认为你的“特立独行”比其他人的更好?以什么为衡量标准?

    一般来说,我们会默认以“正能量”来衡量一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到底具有多大的价值。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衡量标准,事实上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风向标。

    当然你可能会认为“正能量”这个词太抽象。没办法,因为就连对于“正能量”这个概念的解释,都是很抽象的。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当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很正能量,但任何一个概念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解释。甚至“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要遵守这些价值观,它们的价值有体现在哪里?

    显然,如果你用康德的核心思想“因为这是正当之事”来解释,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正当之事”如果本身没有正面价值,那他也就不能被称之为“正当之事”。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坚持且执拗的践行某种价值观,一定是源于它存在某种价值——某种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的巨大价值。

    好,一旦这个逻辑成立,那么作为个体而言,选择价值观的标准就从抽象的“正能量”转变为具体的“利己”和“利他”。而由于“利他”的最终目的是“利己”,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浓缩,其衡量标准就变成自利。

    3、衡量一切价值观的终极标准——自利

    下面我要做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因为《学会提问》这本书中说的很清楚:一个作者通常不会把支撑某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曝光在读者面前。不单单是作者认为这些前提不言自明;最重要的是,这样做无疑是鼓励大家提出反对意见,降低你结论的可靠程度。这就好比两个人比武,你居然敢背对着敌人?你得是有多自信(或根本就是愚蠢),亦或者你们俩大的实力差距的有多大啊。

    为什么我敢这么做?

    一方面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结论是否可靠。因为我们本来就时时刻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持续迭代的空间;今年还“流量为王”呢,明年就变成“超级用户”;“极大地不确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所以哪有什么一定正确的观念呢?

    而且我认为许多人之所以对这个结论感到意外,感到很难接受,是因为他们混淆了“自利”和“自私”的概念。所以下面我将围绕着两个概念进行分析。

    4、理性和非理性的“自利”

    简单的说,“自私”是非理性状态下的自利;是人在“短视”的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里拿着美味的零食,会本能的拒绝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因为那样会减少我们从美食中得到的乐趣。因此,我们作出“拒绝分享”的这个决策,是基于“自利”的考量;但这种“自利”本质上是“自私”,是基于短视状态下的决策。因为你显然没有考虑到“当有一天你想要分享对方的零食时,对方很可能同样也会拒绝你”。

    于是,在你选择自私作为自利的衡量标准的时候,你就后来的自己埋下吃亏的种子。继而,当你最终遭遇到这个瞬间,你就被动的学会分享和交换。因为这才是基于理性和长远考量的“自利”行为。

    而这个经验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即,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对自己更有利,怎么对自己最有利。反映到具体的事件中,就是“分享”和“交换”比“独占”和“自私”对自己更有利。

    当然,并非所有非理性的自利都是自私,有时候,非理性还会演化出“无私”。

    “无私”也是一种非理性状态。只不过这种非理性不仅是被普遍赞赏的,还是历来统治阶层最为提倡的。

    可你有没有发现,“无私”这种无限趋近于美德的行事逻辑,是有悖于“自利”这个衡量标准的。而这种极端的状态实际上源于两个极端的环境——要么是被植入某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调动理性思考。

    这两个原因让你很难理解?考虑到篇幅,我相信你没什么耐心看完我对第一种原因的解析。所以我建议你读一读大众心理学研究类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相信会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有更深层的了解。

    接下来我将要让提出一个更加让你大跌眼镜的猜想。之所以说它是猜想而非事实,是因为我也不愿接受这个逻辑,但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能够颠覆这个逻辑的其他更加有力的证明——

    那些我们所敬仰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行径,居然也可以用“非理性的自利”来解释。

    设想一个场景: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过马路,孩子趁妈妈不注意,飞奔出去,迎面一辆轿车飞驰而来……

    这个时候,眼前的这位母亲如果不在瞬间做出反应,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很有可能就此画上句号。你猜,这位母亲会怎么做?

    我想所有人几乎会下意识地得出结论:那位母亲当然会“舍身救犊子!”

    没错,你的猜想很可能是对的。在我们的认识模式里,“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不仅是一句温暖人心的鸡汤;通常,它还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不过,下面我向你介绍另外一个场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王权陨落,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饥荒不断。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很多人选择易子而食,那种惨烈的场面,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易子而食”在当代人眼里,那就是纸面上的几个字。我们这一代人别说“易子而食”,连忍受饥饿的经历都没有,甚至还常常被家长们逼着喂饭。所以我们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很难感受到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人们那种强烈的求生欲念。

    但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为了生存,人类居然相互交换孩子吃。不是说父母之爱是可以跨越生死的吗?按照这个逻辑,越是处于绝境状态,人们越应该首先保全孩子啊,怎么反而选择杀掉他们呢?

    两种情景,两种结果,反应的都是人性。把它们放在一起,你如何解释?

    我所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无论是“自私”还是“无私”,所映射出的都是人们收到非理性操控之后的决策。而这种非理性所反映本质的依然是“自利”——

    选择舍生取义的母亲,是潜意识在孩子遇到危险时一瞬间,开启“保护后代”本能。没错,这种在极端状态下,“为保孩子牺牲自己”的念头与美德无关,完全是出于繁衍需要而谱写在基因链里的生物属性。想想看,如果原始时代的祖先,不是把繁衍后代看的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那么人类的血脉又怎么可能顺利传承下来呢?对于基因而言,这种最深层次的本能反应,就是基于“自利”考量而来的。

    “易子而食”也是这样。大面积的饥荒虽然也属于极端状态,但饥荒并非瞬间制人于死地的。只有在把最后一粒米,最后一根草,最后一片树皮都啃干净,陷入绝对意义上的绝境时,才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所以这是个逐渐恶化的过程,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更是迫使我们用自利考量得失利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在现实和情感之间左右摇摆,直到饥饿逐渐蚕食人们的意志,逐渐将那仅存的一点善念消磨殆尽,求生的欲望在此刻上升至顶点。

    于是,在此种状态下的人类,所呈现出的“自利”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填饱肚子,减轻这种痛苦;除此之外,再没什么别的念头。

    总结:无论是舍己为人的无私,还是易子而食的自私。其本质都是价值观偏向性的考量,即“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自利考量。

    5、关注成长是最具价值的“特立独行”

    而所以选择如此极端的例子,是因为我想证明这样一个观点:自利,可能是衡量一切价值观的唯一的终极标准!区别只在于你秉持的自利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回到现实,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怎样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这也是笑来老师给出的答案:关注成长——一切以成长为目标的价值观,才是最值得提倡的。

    为什么是“成长”而非“成功”?因为成功本质上是一个人积累(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呈现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事逻辑。即,我们只有变得足够有价值,才能取得甚至创造更大的价值。

    成长,是获取价值的唯一途径。

    当然,这个结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把这个前提称之为这个时代的“终极自利”。

    于是,当你的特立独行是基于“使自己变得更好”,你就会自然的顺着“怎样让自己变好,怎样让自己更好和怎样让自己成为最好”的逻辑脉络发展,你的特立独行才会更加高级、更加别具一格,更加耀眼和有价值。最终,你会在理性的自利当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583ec09e4ed:很有深度的文章!让人深思
      • 徐飞_d476:世界那么精彩我只专注养鹅卖鹅,我自己选的人生我自己负责精彩😊
        徐飞_d476:@百炼生 世界那么大缘分那么小 转角遇到爱的几率很大
        百炼生:@邓可以 在你的那篇《一个女编辑是如何穷死的》里看到“鱼香肉丝”的梗,于是就自动点进去——猿粪阿!
        邓可以:@徐飞_d476 世界那么大 我特意来这里围观一下 哈哈 你们咋还认识?

      本文标题:怎样让自己的“特立独行”更有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cr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