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梵高 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梵高 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作者: 小郭郭_d8cc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3:38 被阅读0次

    上周有去电影院刷《至爱梵高》,对电影不多做评价,但是却让我想起了之前对他的喜爱。作为一个文字表达退化了(懒癌末期)的人,一瞬间非要立个flag,这应该就是真爱的力量了吧。

    在电影中和平时所接触的文字作品中想必大家对梵高已经有所了解,总结其中部分人的感觉“生活艰辛,男默女泪,精神错乱,天妒英才”。Uhh..... 但是这么打感情牌真的好么?难道这些才是我们需要get的点吗?or只是你炫耀朋友圈的谈资?有些人不看他的画作,光听故事就能真正理解他?你还真是好棒棒!!(感觉这么说会招黑,但是who TM care!!)

    要了解梵高和他的画作,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他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时代先锋”,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从最开始说起,我都觉得自己可以去再写一篇毕业论文了,所以此处不做赘述。下面我选取了几个在艺术发展史中比较重要的点,以图片形式展现。

    图片一出,是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呢,哈哈(其实就是犯懒不想写,但图片对比真的很好用,好用到想就此结束了)。很明显,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成了艺术史上的转折时期。甚至可以说后印象派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影响深远。

    印象派之前,各派大师们的绘画技法已经炉火纯青,慢工细活的绘画技法已至巅峰。

    你会觉得他们的绘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色彩肃穆庄重,情境再现感染力极强。简单的说“就像照片记录一样诶!” 不管画什么都称得上“真实客观”。但这种费老牛鼻子劲的“真实客观”,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发展,“摄影术”的出现,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阶段。(逃不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马666!法拉利都有了,还要自行车?) 同时东方艺术思潮(日本浮世绘)也在此时涌入,西方艺术巨变在即。思变艺术家们的光影色彩表达形式与文艺复兴以来的理念完全相左,绘画主题从圣经神话,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变为风俗日常和小人物。光影色彩和技法也不再受传统绘画主题的需要限制,而变的能以现代科学的观察方式呈现。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的印象派诞生了。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奈,极其擅长描绘在不同时间段下的光影色彩。太阳在天空停留的角度分分秒秒都不一样,光线下的鲁昂大教堂分分秒秒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莫大师以超快的手速和超敏锐的色彩捕捉能力画了N多类似《鲁昂大教堂》组画的作品。所以如果莫奈还在世,想必是可以完美解决甲方爸爸们 “现在就要” “多出几稿” 以及“五彩斑斓的黑” 等等的需求。其颠覆性的快速点画笔触和对色彩光影的比对应用表达了另一种形式的“所见即所得”。即“还原最逼真的眼睛所见”。拿我自己来说,大学四年美术专业。画技虽渣,但是可以这么说,对眼见事物的色彩感知比一般人敏锐的多。不再是非黑即白,知道环境色的影响,知道不同角度下的色感。这些都是在学院派科学教学引导下认知和技巧的进步提升(应试美术也就是这么来的。虽然弊端很明显,但是,毕竟是靠了这个让我这个学渣有学可上,所以,感恩)。但其本质依旧是“客观”。

    咳咳,艾玛,终于可以讲后印象派了,前戏那么多我自己觉得都累(懒癌真要命)。

    后印象派在当时的前辈们看来应该是“离经叛道,行为乖张”的,但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这些后印象派的作品更具有了人间的烟火气,多了人情味。通过炽烈的色彩,夸张的技法和不刻意的造型,传达自我主观感受,并借此希望与观众达到一种“共情”的状态。自此,西方艺术进入了一个直抒胸臆的时代(插播一句题外话:其实我们老祖宗也有好这口,叫写意,所以更印证了艺术这东西是相通的)。

    梵高的画作给我的第一感觉有一种“拙”感,绝非贬义词,原谅我到现在为止都找不到一个字眼来准确形容。这种感觉没办法直接说明,就像初看是随意涂画的,但却有真意存在(感觉这么说太糙了,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容真痛苦,仰望那些艺术评论家)。他的笔触,他的颜色所营造的画面感都是为情感的宣泄。评价一幅画的“好坏”,不仅仅在于是否“好看”,(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一点都不了解毕加索的情况下去看他的画作,会是一种懵逼的状态。对不起毕大师,我也是没办法,毕竟您算是 “听过名字?响当当!好在哪?不知道!” 这类的典型代表了)而在于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精神情感,在后印象派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为展现自我所服务,并非取悦某些人。写到这突然有点莫名其妙的“燃”,我想于梵高,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又要开始拿自己这个画渣打比方了,从技法上讲,我学油画时最喜欢用的绘画工具是刮刀而非画笔,因为个人的习惯,造型向来不严谨,喜欢厚涂和肌理感以及颜料混合未经调色的混色感,可以说是“爱死这种质感了”。这种效果给人的感受就是很粗放的,随意的。有层次感和可变性,是具有相对“动态感”的。再从颜色上说,在我大三的时候,我的外公去世。那段时间我们正在画人体模特油画。我的同学和老师光从画面上看就知道我的心情无比糟糕。直到最后一节课结束,我的老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你的画面正常了”。我把两幅画摆在一起,很明显,第一张画面里的模特有着青绿发灰的不正常的皮肤,那是死人的颜色。最后一张则是健康人体的肤色。大学中的绘画本领多数是在学院派的引领下习得的,正统,理性,客观。其实很多人对于情感表现什么的大部分都是似懂非懂。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绘画是可以传递情感的说法的。

    梵高就是当时情感表现的极致,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画每一幅画都是毫无保留,这其实是非常之损耗精神力的(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其情感的饱满和外放的程度直接反应在他的画面上,毫无遮掩。在吸收柔和了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艺术风格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用色明快大胆,手法表现极具动感,以及彻底的自我。

    梵高非常注重写实,在阿尔勒的时候,他画了很多的风景画(他和高更在一块儿画画的时候,高更慢条斯理的一幅还没画完,我们的梵高已经不知道第几幅了,嗯,又是个快手),画面中运用了很多的亮色和跳跃的笔触。他画当时目之所及的一切事物,烟斗,土豆,鞋子,邮差,树木,天空,田舍,飞鸟等等,他都会去画。纵使描绘的东西都是那么日常平凡,但所有的画中都通过笔触、色彩透露出一种质朴,非常自然纯真的情感。你能感受到画面中所传递的那种名为“热爱”的美。

    《星空》是梵高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如此具有流动感的笔触和高亮颜色的纯熟运用其实就是画家本人对画面大局的娴熟掌控。每笔都恰到好处的引导观众的视觉和情感流向。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梵高当时那种近乎痴狂同时又高度控制的作画方式,情感的爆发就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出,你也会受到感染,兴奋?颤抖?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唯一相同的就是“感同身受”,高度的“共情”。在这种高度激情的状态下,又有神技能的加持,我由衷的感慨,啊!!这画面太美!!!!(在这里我要疯狂吐槽一下那些认为梵高之所以画的好是因为他有精神病的家伙,你TM疯一个试试,你怎么没有成名成家,手动白眼)

    《奥维的教堂》是梵高生命末期的画,大家对《麦田的乌鸦》可能了解的更多,所以我就不说了。另外就是我和这幅画的眼缘始于中学采买记事本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的感觉,存有私心。这幅画是在我喜爱的梵高作品能进前三的,所以你们必须要吃我一发安利。

    我把这幅画做了拆分,效果其实很明显。(所以说对比是很好用的手法啊!懒癌福音)只看画面上半部分,重色的天空有一种压迫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但是只看画面下半部分的时候,这种阴暗感却没有了,完全就又是一副阳光和煦的乡村小景嘛!所以说梵高的画作是非常具有主观色彩的。结合实际情况做点科普,画面中的v字形路面代表了一种选择,左边通往坟地,右边通往教堂,人物走向了左边。结合梵高早年想成为神职人员却屡屡失败,也暗含了和教堂所代表的宗教精神的割裂。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宣泄之后,梵高自己可能也预感到自己即将走向死亡。。。。。。

    艺术无处不在,影响生活,现代艺术又受到当时后映像派的影响。可以说,是梵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更新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是引路人一般的存在。我们在享受和消费着这个影响所带来的红利。正是他不盲从当时的艺术社会主流,另辟蹊径,演绎何为“真实”。这就是他的伟大可贵之处。

    絮絮叨叨总算写完,但是仍意犹未尽。文章比较白话,其中有些措辞不胜严谨,但你们也就将就看吧,反正我也不想改,所以多担待(懒癌没救了)。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能真心了解梵高,喜欢他的画作。在这许个愿吧,有生之年去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和梵高的画作来个面对面的接触,这应该是我最期待的事情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梵高 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do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