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可终究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可我也需要社交啊,怎么可能活在一个人的世界。”
“但是,你看我就活在一个人的世界啊。”
这是发生在某天凌晨我从伦敦到南安普顿的火车上的一段对话。一个朋友最近经历了一些情感上的波折,有些不知所措,整日胡思乱想,魂不守舍,进而也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
听到我说完这句话之后,能够明显感觉到她有几秒钟的沉默,随后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来什么,估计是想,为什么我可以这么冠冕堂皇地说出如此有悖常理甚至显得自己很自私的话吧。
事实上这句话脱口而出也被非在我的预期之内,但就是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下一秒令我陷入了思考,我好像真的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我指的这个世界和通俗意义上的‘一个人的世界’有所不同。
通俗意义上的‘一个人的世界’更多的是指,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等。而我指的这个世界则是由一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规则构建而成的世界,它并非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并非不考虑他人利益的蛮横无理。它夸大一些就像是,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为探求正义的特性和本源建立的乌托邦,剔除糟粕,吸取那些具有真、善、美等品德的事、物或者行为。
遵循这些先人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先给这个世界建立一个大纲----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善良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可是如果乐于助人本身会损害自身利益呢?乐于助人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当舍弃的利益小于其带来的心灵满足时,自然不能算是损害利益。例如,分给乞丐我的一百块中的一块带来的洗涤灵魂般的快感这样做自然让我乐意至极。当我们的世界主基调 建造完毕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个指导方针,做一个好人,一个无论是内在还是看起来都是的好人。
其次,是不是应该定立一些具体的条款。就像是苏格拉底为了让保卫者勇敢,不怕直面死亡,禁止诗人或者长辈在孩子面前提及荷马史诗里与描述地狱和贪生怕死相关的诗句,有些只有长者间经过虔诚地祭祀之后才能讲述,有些甚至直接删除。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与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和书籍等进行一定的筛选和甄别,从而净化心灵。猎奇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借口,可也断然不能忽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特点。这种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烙印在灵魂上、本性上的。因为人的灵魂中包含着比较好和比较坏两部分,当某些人灵魂中比较坏且比较大的部分掌控了比较好且比较小的部分,那便沦为‘自己的奴隶‘了。因此,一种文化如果在公认糟粕以及自认糟粕二者占其一就应当远离。例如,在国内没发现,在英国的朋友中大受欢迎的讲述同性之间感情的影片,身为一个传统且保守的人,我虽不歧视,甚至还会抱有尊重,但是依旧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还有一种就是恐怖片。每当这两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播放的时候,往往都是我背传习录最认真的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
做一个好人是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思想准备,那么净化后的文化就是注入这个世界的空气和个人洗涤后干净的灵魂,最起码从大方向来看,这个世界是健康的,个人的内在是纯洁美好的。那如何让这个世界变的坚固呢?那自然是八个大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说断然不是让诸位‘灭人欲’,而是要让理智或者智慧指挥情绪,而不是情绪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这般境界自然并非一蹴而就,轻易达到,因此读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哲学方面。退而求其次,学会对自己在意的事情或者人降低预期倒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样就不会让内在受伤,也不会动摇心中的正义。
既然我们已经把内在打磨的差不多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在内在的指导下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好人。基于我自身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尊重或者是把尊重呈现出来。尊重并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德,它是后天培养的,因为尊重本身倒像是有些违背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性,所以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是有成本的,但是这种良好品德的呈现是璀璨耀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尊重是建造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一环。等尊重融入到骨子里的时候,那么不经意间的手势、动作、称呼、态度等都是尊重的特殊性,或者称呼为具象化。当我们能够做到尊重二字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世界应该算是基本可以运行了。
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也很简单,以我积极的、纯洁的、坚固的灵魂为基石,以尊重为触角接触其他世界,招呼每一个人生的过客,并报以希冀,偶尔触手也会烫伤,但好在这个世界是坚固的,饶过那个地方,继续积极风雨兼程,不负遇见。甚至偶尔的和光同尘也无伤大雅。在这个世界规则的指导下,如果有些事情或者人让你感觉不舒服,一番自省之后,如若没有自己的原因,大方远离便是。至于别人的评价,素其位而行,问心无愧便好。像传习录中写的,心即理也,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我们何须在别人身上来寻找自己,圣人心如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