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是这样的。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一大帮孩子逢年过节就聚集在一起。大人们喝酒聊天,小孩子们则因一个玩具,一个游戏就能玩在一起,或跳房子,或放风筝……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打着闹着,你追我赶。
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学二三年级时元宵节的晚上和堂弟堂妹们一起用酒盒子做灯笼,暑假的时候我们三五成群地在老家的平房上玩过家家,一起在村口的小卖铺旁买一角钱一块的冰冻汽水和辣条。还有夏天在姥爷的带领下和表弟表哥表姐们一起在河里带着游泳圈洗澡,以及暑假时节和表姐表弟睡一个屋子,跟着计算机上的音乐听真心英雄,附和着收音机听磁带上的《求佛》《秋天不回来》……偶尔吹个口琴……早上跟姥爷姥姥去赶集,晚上和表姐表弟去逛夜市吃麻辣烫……那时候的我们是多么单纯,多么快乐。尽管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物质生活还没有那么富裕,但每一份快乐似乎来得都是那么容易,内心世界也是那么充实。
而现在的我们由于过节的关系才聚在一起。见面都尽量掩饰着彼此的不自在。若无其事地悄悄打量着对方,惊讶于对方的变化却尴尬地说不出一个字来……生活环境,阅历见识不同,也让我们很难有共同的话语,长大之后,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原先玩的来现在见面也只是点头之交。饭桌上也只能靠长辈们说起最近的家里事情来暖场,一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地百说不腻。而我们这些晚辈们则是各自刷着手机来打发这无聊的时间,偶尔抬起头听闻一下父辈们的言谈,必要时会走下形式,端杯酒,碰个杯,在觥筹交错中把酒言欢。这样的走亲戚曾让自己一度厌恶和逃避,不想面对过去的所有人,只想一人躲在促狭的一方天地中做自己喜欢的事。但碍于面子和礼节,只好听从父母的安排……尽管有些亲戚也是面和心不和,但毕竟是一家人,该走的形式还是要走。
年纪越大,越不想串门走亲戚。一直在外念书,和家人的沟通也不多,亲戚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大家一见面只能从最打紧的事情说起:有没男(女)朋友啊?一月工资有多少啊?什么时候毕业啊?要考研吗?balabalabala……虽然他们也并没有恶意,但就是让人反感。不答吧显得不礼貌,答吧,自己心里就是膈应。和老人们更是不知从何聊起,能做的只能是为他们多做一些家务,在饮食起居上让他们多注意一点。而想到面对儿时一起玩的同辈见面简直尴尬的要死,如同陌生人……大家都是在父辈的陪同下才见面,没有意外从不会主动相约。
现在想想,这期间也只就隔了十年的光阴。从少年长成青年。从壮年长成了中年。从无话不说到斟字酌句,从肆无忌惮到小心翼翼,从一腔热血到安于平淡。没有人会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更不知其中的改变。
我知道,正如流逝的河水一般,那些灿烂又单纯的日子再也回不到了。即便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尽量活得简单,始终做那个初心未改的自己,做回那个真诚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