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历史】刘禅时代(4)

【历史】刘禅时代(4)

作者: kentarou | 来源:发表于2018-01-02 11:00 被阅读0次

北伐

由于诸葛亮一直心存为刘备匡复汉室之梦,故他的所有动机和想法都是为了出兵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天,孔明上书后主刘禅,表达了深切地出兵北伐的意愿,此即为流传千年的《出师表》。此表文采出众,文笔优美,情深意切,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公文,一千七百多年后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中语文教材。

诸葛亮选择当时北伐的原因有几个:一、南方平定,民心归顺。二、蜀国和东吴结盟,有强有力的盟友。三、操练军队已有三年,国力军力大增。四、魏国文皇帝曹丕已逝世,曹睿即位,年仅二十四岁。

基于以上因素,诸葛亮觉得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为此,他向刘禅呈上了传世千古的名作《出师表》。

而刘禅登基六年来耳闻目染,勤奋学习,也以明白很多事理。他心里明白以目前蜀国的实力是难以对抗魏国的,全力建设国家方为正途。

于是他对孔明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现刚回来不久还未得到好好地休整,如今又要北征,如此劳心费神甚是不好吧。”

亮答曰:“臣受先帝托孤重责,不敢有一天的懈怠,目标就是匡复中原。如今南方叛乱平定,已无后顾之忧。不待此时出兵讨贼,更待何时!”

现代史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孔明坚持北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魏蜀两国全方位差距太大,如维持现状,再过十数年就会成为压倒性的差距。届时不是蜀国北伐而要魏国西征了,蜀国只能束手就擒,因此在尚未形成决定性差距时放手一搏。

这个情况和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比较类似,当时日本也是因为战争打了多年,国内资源消耗殆尽,而此时美国停止供应原油等物资给日本,导致日本不得已拼死一搏了,否则再过两三年,日本就自己(国家)被自己(军队)拖垮了,没得玩了。

由于诸葛亮的坚持,刘禅只得同意北伐。

在北伐正式开始前还有个插曲。

原蜀将孟达,因在关羽失荆州时按兵不动,不去救援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被杀,深知刘备不会放过自己,继而投降魏国。在曹丕的时候深受重用,封为散骑常侍(贴身顾问)、建武将军、平阳亭侯。

没想到的是曹丕是个短命鬼,四十岁就崩了,和他最为亲近的魏国重臣桓阶(尚书令、丞相)、夏侯尚(征南大将军、荆州牧)也先走一步,孟达觉得自己在魏国已没有市场无人问津了,于是打起了心思欲离开魏国。

孔明得知此事,心中大喜,便派人去拉拢孟达。由于孟达是新城太守,占据重要地区,如能归己所用,则事半功倍。

还是那句话,谋逆之人多数是没有好下场的。孟达的想法被向来与其不睦的申仪知晓,密告司马懿。

仲达随即出兵征伐孟达,孔明得知司马懿出兵后大吃一惊,马上写信快马加鞭送至孟达处要其立刻安排起事(造反)。

孟达收到孔明书信,大笑说:“人们都说孔明做事过于谨慎小心,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司马懿离京城有千里之遥,他起兵要奏请魏帝批准,一个来回至少要一个月,到那个时候我这里早就整装待发了,怕他作甚。”

如此看来孟达的智商和情商都属孟获水准,司马懿是谁啊,魏国的四大托孤大臣之一,当世唯二可以匹敌诸葛亮(另一个是陆逊)的超级天才,你居然如此看待对方,还把孔明的建言当成玩笑,那不是活腻了是神马。

高手所见总是略同的,几乎同时司马懿就采用了和孔明同样的方案,一边上报朝廷反情,一边快马加鞭直奔新城。

从放弃孔明的建言那一刻,孟达已经自己打开了去地狱的大门,再也回不来了。

当八天后司马懿的大军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列在城门下时,孟达简直怀疑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上天了。

鉴于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孟达的结局只剩下等待死亡了。

孟达的死给孔明的北伐带来了一丝阴影。

228年春天,第一次北伐开始。开打前,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计,即率领部分精兵从子午谷出发,直取长安。魏延对此信心满满,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音同茂)在军事上毫无才能(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怯而无谋,以他(魏延)的实力必能迅速轻取长安。丞相可以从斜谷出发,大军直往,等的魏国大军集结前来需要二十余日,而此时长安及以西地区早已得手。

夏侯楙是夏侯渊的儿子,自幼过继给夏侯惇,因此和曹操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后,曹操怜惜他就把女儿清河公主下嫁给他,于是夏侯楙又变成了驸马,皇亲国戚,显赫一时。

但是他在军事上的确相当平庸,甚至称之为白痴也不过分。因此魏延的提案的确相当有尝试的价值。可惜孔明一向是谨慎有余,不愿过分冒险,加之本身对魏延存有戒心,因此否决了他的提案,坚持从祁山出兵。

这里我们要重点说一下魏延,这位三国中期重要人物。

拜三国演义所赐,许多人对魏延的印象就是天生反骨,孔明本欲早点料理他,因怜惜其才能故留之而用,在其经历中经常不听号令,无法驾驭,反意明显,最后孔明在死前安排一切,计施马岱,斩首魏延。

事实上的魏延与小说有很大出入。

魏延早期的经历史料比较缺乏,因此不清楚什么时候加入刘备军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并非是小说里战长沙时杀了太守韩玄献城投降,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天生反骨。反之刘备对他是非常赏识与信任的,当年玄德入川,魏延是作为部曲(私人手下)一同前往,反映出当时两人已经是相当亲密的关系。

另外下面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明一切疑问。

刘备打下了成都,赶走了刘璋,成为西蜀之王,自然要去成都建立总部办公。

原先刘备是在汉中指挥的(如同解放战争时中央军委驻地西柏坡),之后他自称汉中王,也是由此地的地名而来,那汉中这个重要的据点肯定要留个人来统领镇守。

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类似于陪都的地位,不用动脑子想就知道,镇守此处的必定是君主最亲近,最信任,也是最有能力的将领,具体可以参考镇守荆州的关羽。

既然二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了,那守汉中的人选基本上就是三弟张飞了,所有人对此都深信不疑,张飞本人也很乐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过了几天,人事任命出来了,牙门将军魏延晋升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这个任命的威力比起核爆也不逊色,所有人的眼镜都碎了一地。

刘备也深知其他人对此的看法,于是在军事大会上众人面前,询问魏延上任汉中分公司总经理后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魏延答到:“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会场上众人一片哗然,对魏延的回答感到震撼,也认识到魏文长的魄力和决心,于是众人均心服。刘备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此后魏延便长期留守汉中,军功不断,官职也一路飙升,镇北将军、丞相司马、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在五虎上将去世后事实上成为蜀国第一名将。

在此,我们要为魏延正名,演义中对他的诋毁描写,需要大家自己甄别。

由于在前线魏国没有能和孔明匹敌的将领,孔明也是悄悄地开展攻势,因此一开始蜀军的行动是相当顺利的,基本上是势如破竹,没多久,陇右五郡里有三郡(南安、天水、安定)被攻破,孔明威震陇西。

消息传到魏廷,魏国朝野震动,文武大臣们每天都争论得不可开交,貌似很快蜀军就会打到京城下。为了平复众议,皇帝曹睿决定学习刘备好榜样,御驾亲征。

由于蜀军势头凶猛,如同熊出没一般,曹睿派兵绕路抄到后面,准备对其拦腰截断,则蜀军不战自乱,一举可胜。

孔明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对后方的根据地十分小心防范。

根据地是一个叫做街亭的地方。

守卫街亭的将领人选,孔明思索再三,实在难以决断。这也不是孔明优柔寡断,实在是蜀国无人可用。

就在此时,平时不怎么出声的马谡突然跳了出来,极力毛遂自荐去担当守卫街亭重任。孔明对马谡向来敬重,但马谡并非武将,且关系极其重大,怎么能让他去呢。

也不知道马谡是由于平定南蛮立了大功,自信心爆棚,还是喝了一瓶老白干或XX药酒之类的补品了,拍胸脯大叫必须让我去,我立军令状,守不住街亭我就去死,不让我去街亭我现在就死云云。

看到马谡如此斩钉截铁,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态度,孔明只能让他坐镇街亭。由于不放心,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各种要点,连具体的安营扎寨,部队的布置图都写的清清楚楚,要求他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行事。

马谡率军到了街亭,看到要道左右两旁均有小山,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命令军队全部上山驻扎,当道咽喉则早中晚不设防,孔明的话早已随风而逝。

要是现在,管他是什么地方,设个售票点就能收钱。等游客逛过了,觉得没劲了,老板也赚满了。现在如此重要的国家级景点,居然连个门卫都没有,马谡虽然一千多年前就有共产主义的伟大思想,可惜他做老板的话,手下员工肯定没肉吃了。

稍微有一点点欣慰的是副将王平对马谡的做法极其不满,他率领自己的一小分队驻扎在山脚侧面,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将马谡的布阵图写信快递给孔明。事实证明,正是这样才使得马谡没有当场阵亡。

来街亭作战的,是魏国仅存的五子良将中的最后一位,张郃。

张郃是三国时期的活化石将领,最早跟随韩馥,后跟袁绍,再跟曹操,直至今日。官渡之战、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身经百战。当年刘备进攻汉中,主帅夏侯渊战死,混乱中张郃率领全军安全撤退。

魏国的五子良将,大概和蜀国的五虎上将的实力与地位差不多,对上一个刚愎自用的非武将马谡,结局可想而知。

张郃一到现场,看了地形与布阵,乐的差点没从马上摔下来。诸葛亮聪明一世,怎么会派了个白痴来做那么重要的任务。他派士兵将小山团团围住,堆柴放火焚烧,很快蜀军就被熏得战斗力全无,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场面一片混乱。此时王平杀入阵中解围,于是马谡在乱军之中仓皇逃命成功。

消息传来,孔明长叹一声,大事去矣。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立刻安排撤军。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的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任何任务结束,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总结,有功行赏,有罪则罚。

马谡作为此次战役最重大事故责任人,难辞其咎。孔明本不想废话,看在交往多年份上还是和他最后一次谈心,开导思想后收监看押,秋后问斩。

对街亭失利一战其他负有责任的人员,根据罪责大小处以不同的处罚。其中就包括陈寿(三国志作者)的父亲,他作为马谡的参军作战不利,被剃了光头(髡刑,音同昆)。

现在剃光头是时尚,不少人崇拜不已。但在古代,则是十分耻辱的刑罚。古人云,发须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剃发如同割头。

之前曹操曾用过这招忽悠众将,一次行军到农地,他下令军士如有践踏庄稼者问斩,而后自己的马却受惊冲入庄稼地毁坏绿化,曹操无奈,便作自刎状,谋士忙说:“法不加于尊。”为了给众人一个交代,曹操就割发如同割头,演技可拿奥斯卡奖。

参军王平,在魏军攻击街亭时及时出击,保护有功,避免蜀军全灭的结局,特此嘉奖,升为荡寇将军,统领部队数增加到五支。

当然了,孔明作为战役最高统帅,不给刘皇帝一个交代,不给众人一个表态也是不可以的。即刻上书刘禅,自陈罪责,要求连降三级。刘禅接到上书,心里也不是滋味,国家大权不都在你孔明手上嘛,我这个名义上的皇帝怎么敢罚你呢。罚了你,虽然你不一定会造反,但可能就把我冷落在一边,今后叫我咋办。

此时的刘禅进退两难,侍中(贴身秘书)费祎说:“法若不行,何以服人。”有了众臣的认同,于是刘后主批准了孔明的请求,以示众人。同时令孔明以右将军之位行丞相事,那样既照顾了大家的心情,也对孔明没有任何的实际影响,刘禅这碗水端得真是平衡之至。

虽说第一次北伐失利了,孔明并非毫无所获,除了陇西的数个郡城,孔明还意外地得到了后来追随他一生,继承其遗志的最优秀人才-姜维。

还有一个小插曲要说,三国演义里在首次北伐时有孔明骂死王朗一篇,但实际上是虚构的,王朗的确逝世于228年,但和孔明北伐没有关系。之所以要说下王朗,主要是他对魏国乃至于之后的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朗的大儿子名叫王肃,与其父一样都是著名的经学家(研究儒学的),王肃的女儿王文姬(王朗孙女),嫁给了后来的晋王司马昭,生了个儿子叫司马炎,后称帝创立晋朝。就是说,晋武帝司马炎是王朗的曾外孙,晋文帝司马昭是他的孙女婿,晋宣帝司马懿是他的亲家,王朗本身又事汉、魏两朝,可谓是名门望族,皇亲国戚。

相关文章

  • 【历史】刘禅时代(4)

    北伐 由于诸葛亮一直心存为刘备匡复汉室之梦,故他的所有动机和想法都是为了出兵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天,孔明...

  • 【历史】刘禅时代(3)

    第三章 初登皇位 南征 老爸死了,根据遗嘱,刘禅同学继承皇帝位。 五月,刘禅在成都称帝,阿斗同学经过千辛万苦终...

  • 【历史】刘禅时代(11)

    再说说姜维,伯约自从孔明逝世后已过了十二年有余,官职也在不断上升,如今已经是二品的左将军了,算是高级将领。他在孔明...

  • 【历史】刘禅时代(14)

    司马师废帝 随着诸葛恪的死,吴国的事情告一段落,舞台又转回了魏国。 并不是我不想写蜀国的事情,实在是这段时间蜀国太...

  • 【历史】刘禅时代(22)

    退守剑阁 东部战况如此,我们来看看西部的情况。 西部的战况与东部截然相反,姜维在战役开始就上报朝廷告急,刘禅反应也...

  • 【历史】刘禅时代(8)

    张嶷平乱 自从诸葛亮逝世迄今已有三年,坚持后主的正确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蜀国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总体来说完成得相当...

  • 【历史】刘禅时代(9)

    曹爽专权 在张嶷、向宠南下平乱的时候,北方的魏国经历了皇帝更换,由于魏帝曹芳年仅八岁,所以朝政由两位托孤大臣曹爽与...

  • 【历史】刘禅时代(1)

    第一章 少年时光 出生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的老婆甘夫人生下一子,取名刘禅。 大家知道,刘备后...

  • 【历史】刘禅时代(5)

    石亭之战 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派人联络孙权,请求共同出兵征讨魏国。鉴于孙刘联盟的悠久历史(二十年),仲谋也想趁机占...

  • 【历史】刘禅时代(6)

    孔明对仲达 魏军撤退,曹真重病(当时尚未去世),蜀军士气大盛,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孔明又筹谋伐魏了。 魏帝曹睿闻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刘禅时代(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jf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