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0·5无耻者富,善吹者显!

赖辉东《论语史鉴》10·5无耻者富,善吹者显!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2-22 12:36 被阅读0次

第5章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执圭:圭指瑑(zhuàn)圭,一种玉器,长条形,是受命出使时的信物。其形制下面稍阔上面稍窄,《说文解字注》曰:“圭,瑞玉也,瑞者,以玉为信也。”

      清代经学家江永的《群经补义》说:“人臣所执之圭谓之瑑圭,其度用偶数,大国之臣八寸,次国六寸。”

      《说文解字注》曰:“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桓圭、信圭、躬圭这三种圭统称为命圭,用的都是奇数,是诸侯所执的,人臣不得而执也。

      古代举行重要典礼时,君和臣都会拿着圭,但是圭的形制和名称是不同的。

      圭臬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后比喻为标准、法度,也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如:奉为圭臬。

勃:排也。从力,孛( bèi )声。孛指彗星,如《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公羊传·文公十四年》:“孛者何?彗星也。”

    孛也指草木旺盛的样子,如曹丕《柳赋》:“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

      孛力结合指兴起、旺盛。如马融的《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又如《荀子·非十二子》:“勃然平世之俗起焉。”《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勃也通“悖”,指违背事理,惑乱糊涂。如《韩非子·定法》:“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

      勃也指乖戾,如《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

      勃也指受欲望等驱使的。比如:野心勃勃。也指精神旺盛的。比如:生机勃勃、朝气勃勃。

战:斗也,始见于战国晚期,左旁是“单”,甲骨文的“单”本来是一种长柄的狩猎工具,后演变成杀敌的武器;右旁是“戈”,本义是一种用于勾割的兵器,二者结合起来,意指拿着“单”、“戈”等武器或狩猎武器去搏斗。《左传》曰:“皆陈曰战。”

      也有一说,战的左边部分是“嘼(兽)”右边部分是“戈”,表示持戈和野兽(或野兽般的人)拼斗,从这个意思看,“战”的本义也是战斗,也是会意字。

      战的简化字最早见于明末的官府文书档案。

      战又惧也。如《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

蹜:音sù,形容小步快走。

循:行顺也,本义:顺着,沿着。如《庄子·天道》:“循道而趋。”又如《庄子·列御寇》:“循墙而走。”

      循也指按照、依次,如《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循又指遵循、效仿,如《楚辞·天问》:“昏微循迹。”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循也指遵守,如《礼记·射义》:“卿大夫以循法为节。”《淮南子·氾论训》:“大人作而弟子循。”

      循也指往复回旋。如:循环往复,循环无端。

    循也指抚摸,如《列子·天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循也通巡,如《礼记·月令》:“循行国邑。”

容:盛(chéng)也。仪也。受也。从宀从公,形声字,也有一说,容从宀从谷,宀指房屋,宀和谷二者都有容纳的意思。徐铉注:“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

      还有一说容从穴从口。洞穴中有物品,就是装、盛(chéng)、容纳的意思。

    “容”的本义是容纳。后来词义扩大,引申出宽容、允许、容貌这三个义项。又发展出事物的景象这个意思,此义常用于现代汉语。

      “容”字亦有容貌之义,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此义古作“颂”。不过,“颂”字产生之前,“容”就已有了容貌之义,如《诗经·周颂·振鹭》:“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其它如《礼记》《论语》《庄子》《荀子》等先秦文献中都使了容貌义的“容”字。

      容也指从容,安也。如《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又如《书·君陈》:“从容以和。”

    容也指飞扬貌,如《楚辞·九章》:“纷容容之无经兮。”

    容也指法纪,如《司马法》云:“治国尚礼,治军尚法。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是也。”

      容也指中华姓氏,高阳氏颛顼手下的八大才子(八凯)仲容之后,《礼记》有徐大夫容居。

觌 :音dí,指以礼相见。

全文理解为: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手里捧着玉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似的。向上举起圭好像在作揖,慢慢放下圭好像在交给别人。脸色庄重起来,好像战战兢兢的样子。脚步细密轻快,好象脚下有规矩可循似的。互献礼物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十分得体。私下会见时,轻松愉快的样子。”

      孔子以知礼闻名于诸侯。在他年轻时候,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礼,鲁国大夫孟懿子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

      司马迁参观完孔子故居后说:到鲁地去的时候,参观了仲尼的庙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那些读书的学生,都还按时到孔子的故居来演习礼仪。我一时由衷敬仰,徘徊留恋不肯离去。

      司马迁为孔子作传时,用本为王侯作传的《世家》体,足见他对孔子的尊敬!

      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国研讨六经的人,都依着孔夫子的话来作最高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

反儒斗士——满苟得

      孔子是主张文质彬彬的,但是历史以来,反对他的人很多,《庄子》就记载了满苟得和子张的一场辩论。

      子张向满苟得问道:“怎么能不修养德行呢?没有德行就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也就不会得到任用,最后不会得到利益。

      “所以,从名誉的角度来观察,从利禄的角度来考虑,都要实行仁义。假如弃置名利,只在内心求得反思,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不能一天不讲仁义啊!”

      满苟得说:“当今社会,无耻者富,多信(会吹牛的)者显。大凡获得名利的,几乎全是这种人。

      “所以,从名誉的角度来观察,从利禄的角度来考虑,无耻又能吹才能做到。假如弃置名利,只在内心求得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啊!”

      子张说:“当年的夏桀与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到拥有整个天下,但你如果对地位卑贱的奴仆说,‘你的品行如同桀、纣一样’,他们也一定会面显愧色,心里有所不服的。

      “这说明连小人都瞧不起他们的。仲尼和墨翟,很贫穷,但你如果对某个宰相说,你的品行如同仲尼、墨翟一样,他一定会立刻改变脸色,说自己远远比不上仲尼墨翟。

      “这说明士大夫本来就是高贵的。位高如天子,未必就尊贵;穷困为庶民,未必就卑贱;一个人是尊贵还是卑贱,分野全在于他的行为是美还是丑。”

      满苟得说:“小偷遭拘捕,大盗成诸侯,只要成了诸侯,仁义道德也就属于他了。当年齐桓公杀兄娶嫂,管仲仍然甘愿做他的臣下;田成子弑君窃国,孔子也还接受他的馈赠。对于齐桓公、田成子这种大强盗,人们只是作评论时表示瞧不起他们,实际行为则是向他们卑躬屈膝。

      “这说明人们嘴里说的和实际做的,其实是不一致的;所以《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子张说:“你不修养德行,那就没有了亲疏的伦理,没有了尊卑的仪则,没有了长幼的顺序;这一来,五伦、六位怎样区别呢?”

      满苟得说:“尧杀了自己亲生的长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有亲疏伦常可言吗?商汤放逐夏桀,武王杀死商纣,有尊卑仪则可言吗?作为三弟的王季被立为嫡长子,周公杀了两个哥哥,有长幼顺序可言吗?

      “听信儒家宣扬的虚伪的说法,或墨家鼓吹的兼爱的主张,所谓的‘五纪六位’就真地有别了吗?”

      “况且你该端正你对求名的看法,我也该端正我对逐利的观点。人求名也好,逐利也罢,在本质上是既不合于天理,也不明于人道的。

      “我在无约(禺托的人名,指无所约束)面前同你争辩时曾经说过:‘小人为财死,君子为名亡,他们之所以改变自己的本质、更换自己的真性,原因倒是有所不同,但在舍弃人所当做的事情反而去为不当做的事情拼命这一点上,却是一样的。’

      “今天我仍然要说:不要做小人,要归依天性;不要做君子,要顺从天理。处事无论曲直,都务必随顺你的自然本性,同时观察四方,与时俱化;论理或是或非,都一定要执守你的原则,独立思考,惟道是从。

      “没有贮备却说要与人赏赐,没有成就却讲对人辞让,那将会丧失你的根本;没有投入而致富,没有牺牲而成功,那将会磨灭你的自然的真性。”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这是忠心造成的祸难;直躬告发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守信造成的灾患;鲍焦抱树而枯死,申徒狄投河自尽,这是清廉造成的的毒害;孔子不能为母送终,匡子发誓不见父亲,这是恪守道义造成的过失。

      “所有这些都是前代人留下的传说,并成为后代人的谈资,用以端正士大夫的言论,规范他们的行为,但结果却是反而使他们深受仁义之道造成灾殃,遭逢它带来的祸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0·5无耻者富,善吹者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jv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