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5·8仁德之主——刘备!

赖辉东《论语史鉴》5·8仁德之主——刘备!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3-04 18:43 被阅读0次

    第8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鲁国的大夫,仲孙氏,名彘,“武”是諡号,孔子弟子孟懿子之世子,孟子五世祖。

          公元前478年,孟武伯与高柴辅佐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会盟时,齐侯稽首跪拜,鲁哀公则平身而拜。齐国人盛怒,孟武伯说,据《周礼》,鲁国君只会对周天子行稽首跪拜礼,对诸侯则行拜礼。

          公元前470年,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接,并举行了酒宴,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

          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向郭重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肥胖啊?”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反过来讽刺孟武伯一向说话不算数,于是孟武伯与鲁哀公互相厌恶。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认为三桓奢侈太过,想借助诸侯国的力量除去他们。三桓亦觉得鲁哀公狂妄,君臣之间互相抵牾。

          鲁哀公多次问孟武伯:“请问你们三桓,我快到死的地步了吗?”孟武伯回答说:“臣无由知之。”之后,鲁哀公通过邾国逃到越国。三桓拥立其子为鲁悼公。

          史载,孟武伯是个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他曾向孔子问“孝”。

    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邑: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

          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如《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

          邑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如《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师。”《诗·大雅》:“作邑于丰。”

          邑也指国,如《左传》:“凡偁人曰大国,凡自偁曰敝邑。”

          “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千室之邑,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赤:会意字,从大,从火。甲骨文、金文字形均为上“大”、下“火”;其本义为火红色。如《礼记·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殓用日出。”

          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又引申为指南方。《说文》:“赤,南方色也。”

          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书·康诰》:“若保赤子。”

          赤子是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因此“赤”可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如《前汉·五行志》:“赤地千里”。

          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可用来象征革命。

          赤又指水名,如《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本文的赤指孔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

    带:绅也,从重巾,象形字。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

          带的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如《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带后来延伸指带形条状物,如清· 姚鼐《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带也指佩戴,如《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隋书·礼仪志》:“带刀升座。”《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

          带也有携带、抚养等意,也指一稀有姓氏,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名将带佗。

          束带立于朝意为:指穿着礼服在朝廷任职。

    全文理解为: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从事外交政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问“仁”,孔子可以直说“仁”、“不仁”或者“不知”,为何会提到他三个弟子的才能?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从事外交。

          因为仁是不可知的,仁属于形而上的。仁所要知,只能通过义来知。仁为内,义为外。仁为静,义为动。仁为性,义为情。孟子曾说:“仁,人之心,义,人之路也。”

          若是想要知道子路仁乎,就要看子路的言行。而言行是属于义的范畴,不属于仁的范畴。但义是以仁为本的。有仁才有义。所以看子路做事有没有义就可知。

          人们只能看到仁的表现形式,在某些方面又无从判断仁的意识本源,意识固然在,仁在必然在,因观察者效应而产生破坏,因此夫子说:"不知其仁也"。

          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为仁之方”,却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即可实践的,我们若能时时处处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假以时日,自会通过实践,愈益接近仁的境界。

    仁德之主——刘备!

          三国时期群雄崛起,刘备也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汉朝的宗室,他带领关羽张飞两个结义兄弟,还收服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其所用,以仁德美名传天下,在枭雄林立的三国中争得一席之地。

          刘备贤德素有美名,三国时期的袁绍、曹操和孙权等人皆对其赞誉有加,诸葛亮也曾说过,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

          刘备临终前叮嘱自己的儿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临死前还要嘱咐至亲要去恶从善,可见,刘备的仁义不是伪装出来的。

          在刘备死的时候,已经投降曹军的黄权还为其流泪哀悼。为什么呢?因为黄权在投降曹军之后,刘备不但没有杀掉其无辜的妻儿,反而善待抚养了他的一家老小,如此仁德实属罕见。

          三国乱世之下,谁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蝇营狗苟?而刘备却可以依然坚守自己仁义的本心,善待他人。

          另外,从他对待孟达的态度上,也足见其仁心,关羽围樊城的时候,孟达不发兵营救,导致关羽丧命,刘备痛失兄弟爱将大怒不已。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备依然赦免了其家人的死罪,此等胸襟气度,不是一般人有的。

          刘备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在无数的诸侯、无数的世家豪强之中,他只是一个“织席贩屦小儿”。他没有别的资本,只有道德资本。

          庞统力劝刘备进兵西川时,刘备却非常犹豫,“独坐沉吟”。然后,他单独对庞统说了这样一段真心话:“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可是,很多人都在质疑刘备的仁德,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可能和以下事件有关。

          一,在荆州的时候,刘表要让与刘备,刘备再三推让,不是因为不想要荆州,而是因为曹操正要对荆州开战,刘备也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所以刘备不仁义。

          二,刘备虽然拒绝过益州,但是后来的行动还是夺取了益州,这是言不由衷。

          三,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出阿斗,刘备怒摔阿斗,其实当时是沙土地,而且刘备手臂比较长,摔一下根本没大碍,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摔,只是作秀而已。

        四,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不顾劝阻出兵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损兵折将,不久,刘备在郁闷中去世,刘备为了个人恩怨,让很多将士为其陪葬。

          作为一个在乱世中想要有一番作为的领袖人物,刘备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有很多背后集团利益的考量,所以对于有一些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整体大局来说,在整个三国中,刘备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仁德重信义的一方之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5·8仁德之主——刘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as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