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天坛去过吗?

作者: 闰二月 | 来源:发表于2024-03-19 21:24 被阅读0次

出电视塔地铁站B口向东一二百米,“天坛遗址公园”几个几字出现在眼前。“天坛”两个字引起我的好奇,这两字好像是北京的“专利”,西安怎么会出现“天坛”的字眼?

天坛,总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那是皇帝祭天的圣地,总有着神圣及神密的色彩,认为那不是普通老百姓能随随便便去溜达之地。而现在所见的“天坛遗址公园”,“天坛”、“遗址”、“公园”三个词语即给我好奇又给我一种神密的感觉。

站在公园入口处,看到不远处有一土色圆塔形建筑,简单朴素中透着出一种庄严和神圣。这就是西安的天坛吧。

走在通往天坛的中轴线上,尽管没有北京天坛中轴线的那种壮观与肃穆,可冥冥之中感到有一种威严神圣在里面。仿佛被一种连接在天地之间的神秘力量笼罩着,整个人像是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般,脚蹬大地,头顶蓝天,天、地、人瞬间合为一体。

不知古人用了什么秘术、什么悬术、什么道述,在这曾经祭祀上天的神圣之地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一米六的身姿刹那间高大威武了许多,自己亦感到不再是自己。

如我这种感觉的也许不只我一人。由我身旁而过的一位俄罗斯女郎那种飘飘欲仙的神韵优其明显。

这是一位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窈窕淑女,黄金分割比例的身段,精致无可挑剔的脸蛋,绵软丝滑长到脚踝的黑色羊皮风衣,迈着一字步行走在宽阔坦荡的中轴线上,洒脱又飘逸。也许她把这个唐贵妃曾经走过的路当成了模特T型台,尽情展示、拉风又潇洒。看着她与我的距离越走越远,我感到这是不是走在祭天路上的另一种风景线。

走近天坛。一块景点介绍牌显示:圜丘介绍。西安圜丘“天坛”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比明代的北京天坛早了近千年!从隋至唐的三百多年间,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都曾在这里登坛祭天。

圜丘按中华天圆地方理念修建成圆形,呈立体坛台状。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条陛阶,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十二个方向辐射。南向的午陛阶稍宽,是皇帝祭天登坛的步道。

整个圜丘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没有一砖一石。在没有现代化的高科技、没有现代化的精密仪器的一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与才智简直就像一个迷,神奇莫测,不可思议。

天坛远古叫圜丘,它的建造是古人对天的认知和辩证思考的反映。是统治者在政治纲常上处理天人关系的体现。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思精髓,形成了天人合德,敬天尊祖,重农礼神,崇尚自然的朴素鲜明的宇宙观。

圜丘从天壝制度到数理变化,无不体现了上下四方、天宇无限的古代空间概念。古人认为天“圜”,浑圆为圜,“天道也”。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今来谓之“宙”。从平面到立体空间,充分展示了圜丘形圜象天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天道圜”的哲学观。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然规律的认识很有限,将一些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归结为神、鬼的力量。太阳意味着生机,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太阳回升,阳气起,所以每年冬至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便产生了敬畏恐惧之心,便有了最初的祭祀。唐代祭祀,一年之内有四次之多,其中有三次都在圜丘。

圜丘遗址发掘前为一杂草丛生的大土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发掘出残存的台壁根部,破解了唐代圜丘基本形制。并于2018年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历史厚重的千年古都,总在不断地呈现给人们厚重的历史文化。来西安,游览“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明城墙”、“钟楼”等遗迹的同时,不妨来这个天坛遗址走一走,看一看最古老的圜丘,感受一下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历史。

(2024齐帆齐写作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安的天坛去过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st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