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218/4c3790e7bb5f7d98.jpg)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赢了就喜笑颜开、输了就痛哭流涕”,有许多孩子都有这样“只能赢不能输”的通病。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是“输不起”?
事实上,喜欢赢是孩子的天性,无可厚非。但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却是来源于父母。
孩子对待输赢的态度,其实都藏在父母的胜负心里。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说:“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毕生之课,是学会输得起。”
让孩子学会输得起,家长要先放得下
许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只能赢不能输、事事要争当第一”的概念,还会被父母有意无意地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
事实能如他们所愿吗?不一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90%以上的人会选择攻击、退化、压抑、固执和退却。
当孩子被一定不能输的理念所支配时,就没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败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调节负面情绪。
浙江一个高考生,就因为自己考得太差,而好友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心理极度不平衡,便偷偷篡改了好友的高考志愿。
所幸,好友发现得早,省招办及时为他们恢复了志愿,而警方也对这名篡改他人志愿的考生作了拘留10天的处理。
仅仅是因为输不起的心理作祟,就将自己送进了拘留所,这个代价实在是沉重。
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输得起”,作为家长能否“放得下”,很关键。演员吴尊曾发微博说,女儿一心想赢得亚洲芭蕾舞比赛,结果却输了。面对伤心痛哭的女儿,吴尊不仅带她去游泳,还跟她分享了自己在篮球比赛中以26:128输了的故事。很快,女儿也就从失败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在孩子面对失败时,父母的共情与接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与孩子一起伤心,既认可了他的努力,也体恤了他的情绪;与孩子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孩子的负疚感,还能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输不可怕,不站起来才可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