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牵牛织女星
——咏七夕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诗歌繁荣的唐代,七夕诗也迎来了鼎盛时期。
初唐诗人李峤在《同赋山居七夕》中咏道: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李峤(公元645—714年)字巨山。唐朝宰相、诗人。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诗人居住山中,七夕夜想起天上的牛郎织女这对情侣鹊桥相会,不免为之心动。于是将山中的景物与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形相类比,颇有情趣。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写有一首《七夕》诗,感叹牛郎织女“别情多”:。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杜审言(约公元645—约708年),字必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七襄指织女星。诗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环境、过程。“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写织女的盛装打扮,表现了她对与牛郎相会的期盼与重视。结句“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立足于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与感叹。每年今夜将要结束,别离的情绪就格外多。机杼指纺布机,借代织女。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再看大诗人杜甫的《牵牛织女》(节选):
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逢?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为杜工部。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杰出诗作。
杜甫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沉郁顿挫”,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这一年诗人客居夔州,七月初七这天晚上,楚空晴朗,万里无云。太阳沉落了,群鸡入窝了,睡足了觉、养足了精神的杜甫搬出椅子,放在庭院当中,坐好,开始仰视天空。星儿渐次出现,银河露出身影,牛女二星清晰在望:“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银河的走向是由东北而西南,杜甫背南向北而坐,所以看牛郎星是在银河的西面,织女星是在银河的东面。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自古以来牛女二星总是隔河相望,谁曾见过他们在七夕相逢呢?在古代,在神话传说弥漫的时代,这个结论来得不容易,是老杜经历许多不眠之夜查证的结果。由此,他还进一步从理性角度对这个故事提出质疑:“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逢?”牛女二星乃是精灵,他们的会合应该是不择时间的,何必要等到秋天这个夜晚呢?问得有道理,让人深思。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他乡七夕》,抒写了羁旅愁思: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人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住在旅馆里,不禁生起无限羁旅乡愁。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空有怀乡思亲的情怀。秋风吹来逐渐减退了暑热,新月初上秋天已经来临,在这七夕佳节里,离家在外的游子,又怎么能仰望星空,问牛郎织女何时团聚呢?诗人不忍问牛郎织女,实际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羁旅之情,借七夕之景流露出来。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哪有闲情真正体会牛郎织女之情,有的只是对自身遭际的感叹,与佳期未能与亲人团聚的凄惨。
唐代诗人李贺的《七夕》,构思新奇: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李贺(约公元791—约817年)字长吉。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著有《昌谷集》。
诗中写道: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郎织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轻寒,秋花映入曝衣楼,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诗人将南朝齐时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苏小小与牛郎织女相比,苏小小与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空怀思念,再也未能与阮郁相会。而牛郎织女还能一年相会一次,比苏小小强多了。诗人通过天上人间相比,感叹人间分离的悲哀。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熨帖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风格有些不同。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人间的孤处,天上人间,情景相融,充分显示出诗人过人的功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牵牛织女·七夕》,凝聚了天上人间的欢娱与离恨:
烟霄微月淡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霄中。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又是一年七月七,漠漠轻烟飞九宵,淡淡月色映长空,牛郎织女这天在银河鹊桥相会是一直不变的。相聚时候多少欢乐,分离时刻多少忧愁,年复一年,年年今夜皆如此。牛郎织女平日里远隔银河,只有每年七夕得以相会,有情人得以见面自然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的喜悦,分离的哀怨都在其中。
诗人将天上人间的欢娱与离恨凝于一诗,别有意境。
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亦有咏七夕的名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虽然我们生死相隔,但是我们彼此约定,就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那夜深人静无人打扰的时候,我们就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样,在长生殿相会以诉衷情。如果我们同在天上,那我们就做比翼双飞的鸟儿,如果我们同在地上,我们就做枝叶交相连结的连理树,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七夕誓言犹在耳边,转眼杨玉环却被李隆基赐死。这人间的悲剧,相比牛郎织女,不知要悲惨多少倍!
唐代诗人崔涂的《七夕》,赞美牛郎织女爱情的真挚坚贞: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崔涂(公元854年~?),字礼山。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
年年七夕的时候,牛郎和织女都要坐上仙车渡河,谁说到了这个时期他们就会哭泣呢?人间一年的平淡生活,还不如天上牛郎织女一个晚上的相会那样动人呢!
诗人将人间天上的爱情作对比,赞美天上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真挚感人。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夕》,再现七夕情结与习俗: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权德舆(公元759—818年),字载之。唐代文学家。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时人奉为宗匠。
此诗写出唐人的七夕情结与习俗,“应非脉脉与迢迢”句,是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恭贺,后两句则真实反映出古代七夕节的情状,家人竞相高兴地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拜天,向织女乞巧。“竟喜”和“拜”字,将恋人的喜悦交代得多么生动。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夕》,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官至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同期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这是首写宫女秋夜孤寂愁怨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将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传说作为衬景,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始终。诗题“七夕”,也就是他们团圆的时刻。每当夜空晴朗星河灿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银河两岸各有一颗很亮的星星,一边是牵牛星;一边是织女星。诗人用这个神话传说入诗,既点出了时间,又以此意为背景,与所描绘的宫女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蕴藉深远。
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是写宫女居室内清寂的环境。银烛,指蜡烛光。冷画屏,指绘有彩画的屏风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出寒意。冷字,此处作动词用。这句是说秋夜的烛光照在画屏上,发出阴冷、黯然的寒光。这里已透露出凄清孤独的气氛,见出宫女精神上极度的冷寂和空虚,为下句扑萤作好了铺垫。
次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宫女不胜寂寞,来到户外的行动。轻罗小扇,丝质的团扇。扑流萤,暗示她秋夜无聊,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愁闷,消磨时光。扑字用得很妙,它使人联想到宫女扑盖飞萤时,那生动的表情、轻盈的身姿和灵活的步态。给前句银烛映冷屏的暗淡气氛稍增暖色,这并非闲情逸趣,只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自娱,其中的酸楚溢于诗外。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夜已深,宫女仍不愿回到冷寂的屋里就寝,而是卧在冰凉的石阶上,遥望着牵牛织女星独想心事,流露出她对真挚爱情的渴求。凉如水是双重比喻,指“天阶”凉如水;又比喻“夜色”凉如水。重点是在夜色。“卧看”句点明题意,与七夕相吻合。它把宫女的心事含蓄而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而且曲尽其妙,她似想到牛郎织女的命运虽说不幸,但他们尚有七夕可以相逢,而自己恐怕红颜老死,也无出头之日;又似想到自己如不在深宫中,也能和普通女子一样,获得甜美的爱情,享受夫妻之乐,那该多幸福啊!……此处将天上人间暗中作了一番对比,天上已是高处不胜寒,仍被生活在人间的宫女所羡慕,那么,宫女的凄凉、寂寞就可想而知了。
此诗以幽怨冷清之气辅助全诗,残淡的烛火,幽暗的画屏,冰凉的夜色无不烘托出这一气氛。就辞采章句而言,自初夜写到深夜,层层描绘出来,宛然为宫人作了一幅幽怨图。虽然诗不言怨,而怨情显露言外。
这首诗布局精巧,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动态写到静态,从外形动作写到内心活动,丝丝入扣,含蓄委婉,读来余味无穷。
唐代诗人徐凝的《七夕》,寄托自己的相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约公元792—约853年),唐代诗人。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明人扬基《眉庵集》卷五“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徐诗102首,五七言绝句占了96首,其中七言绝句80首,被称为七绝高手。
此诗的前两句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情形:一道鹊桥横跨在渺渺的天河上,织女身着盛装从鹊桥上走过与牛郎相会。可是诗人与伊人的离别却是一年重复一年。诗人怅然间抬头仰望天空,只见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于是诗人感到自己的哀愁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了。
诗人借牛郎织女七夕尚能相会,反衬自己与心上人长期分离的痛苦。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疑惑仙家,语意感伤:
恐是仙家好别离,
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
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
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
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约公元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仕途坎坷。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说。
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李商隐的《七夕》,表露出对七夕相逢的珍视:
鸾扇斜分凤幄开,
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
换得年年一度来。
此诗前两句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叹。“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怎能把世上那无期的离别,都换成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呢?牛郎、织女会少离多,每年只有一次七夕相会,但比起世上无期的离别来,他们相会是有期的,可盼的,值得羡慕的;而人间许多长久的离别,却是遥遥无期的,难于相聚的。反衬之下,表现出人间久别相思的痛苦。此诗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所带来的。
晚唐词人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表现了女子妒人多欢而己少欢的幽恨: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毛文锡,唐末五代词人。年十四登进士第。继而入蜀,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与欧阳炯等五人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赞赏。其词大都是供奉内廷之作,内容多写歌舞冶游,成就不高。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此词写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相会,从来没有失信过。银河清浅,白云稀薄,喜鹊为他们渡河搭桥。月光鹊影之下,伯劳东飞,牛郎织女只得分开。
织女常恨蟪蛄啼鸣,仿佛它是在对婺女倾诉着无尽情意。(蟪蛄:蝉的一种。婺女:又称“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蟪蛄鸣时,婺女星尚在天空,它们常能相会;而织女闻此蟪蛄声,心绪不安,所以几回娇妒,无心织纫,走离鸳机(鸳机:织锦机)。
这首词用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含蓄地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幽会,时机难得,两情依依。并对“蟪蛄”、“婺女”这类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表现了女子妒人多欢而己少欢的幽恨。全词流畅深沉,含蓄耐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