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 作者: 费勇
☕️ 介绍: 作者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解读为五个生活法则: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担当法则、行动法则,通过这五项生活法则,将王阳明的理论实践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指导读者从内心根源出发,从如何“做人”入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拥有根脉清晰、枝繁叶茂的一生。
凡事要在心上下功夫
在王阳明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少年时“做圣贤”的立志,把他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里,他穿越时空,和孔子、孟子在一起,和宇宙规律在一起。为什么立志那么重要?为什么立志是一颗种子?就是因为立志让我们跳出世俗的框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背景里,在这个大背景里,淡化了或转化了当下的痛苦。
做人,需要一颗不断生长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哪里呢?在我们心里。做人,要找到一颗种子,要从我们心田上去找到那一颗种子。立志的志,本义为志向,也就是心之所向。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关于做人的第二条法则:心灵法则。
❤️ 笔记:对我来说,如果做好我的专业,是当务之急,目前看下来,所谓做不好,是我的感受如此。为什么做不好,因为我不爱,阻碍了我深化学习我的专业。如果让自己能接受深化学习专业,是我的”心中贼“。我要放弃吗?这条路,如果做的好,我是能够度过中年危机的。可是我其他的道路,我的心没有共鸣,至少没发现,所以我只能做好这个专业,而现在没有到真的绝境的时刻。所以我还是要让专业和我的心契合,至少不抗拒。心上下功夫。
王阳明说:“如果你从感应的征兆上去观察,那么,岂止禽兽草木,即便天地,也是与你同体的,鬼神也是与你同体的。”此人再次就这句话请教王阳明。王阳明说:“你看看在这个天地的中间,什么东西是天地的心?”回答:“听说人是天地的心。”王阳明说:“人又把什么东西称为心?”回答:“只是一个灵明。”
“人即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本是一体。平民百姓遭受的困苦荼毒,又有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不知道自身的疼痛,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人的是非之心,根本不须考虑就能知道,根本不须学习就能具备,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存在于人心之内,没有圣贤和愚笨的分别,古今天下都是一样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一心实现良知,就自然能辨别是非,好恶分明。对待他人若待自己,爱国如爱家,从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如能如此,就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古人看到善就像自己做了好事;看到恶就像自己做了坏事;把百姓的饥饿困苦看成是自己的饥饿困苦;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安顿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推进了阴沟。这样做,并不是想以此来获得天下人的信任,而是一心实现良知以求自己心安罢了。尧、舜、禹、汤等圣人,他们说的话百姓们没有不信任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也只是表现了自己的良知;他们做的事百姓们没有不喜欢的,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也只是实现了自己的良知。因此,他们的百姓和乐而满意,即便被处死也没有怨恨之心,百姓们获得利益,圣人也不引以为功。把这些推广到蛮夷地区,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良知是相同的。唉!圣人治理天下,是何等的简单易行!”
回到内心,就是超越界限,和天地一体,回到整体性中。
❤️ 笔记: 王阳明说,如果没看到花,花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是一种寂静的状态。这跟现在的量子力学,概率世界真的是惊人的巧合。只有我们看到它,有了思维,有了观察,我们心情好了,才有心里的变化。
文中也提到,花存不存在,是两元论,当有存在和不存在同时兼容的时候,就不是二元论了。只有人和花加上思维等一起左右,才会有心里变化的效果。也就是整体的概念。彼此不能分割。
放到宇宙级别,我们和天地是一体的。这个我之前很难理解,我们仰望天空,敬佩宇宙,如果,我们不仰望天地,就不会知道宇宙之广大,宇宙之深邃。我们的内心和宇宙是一体的。
这是唯心论。我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宇宙意义是一体的。会更好的。
文中,还引申出,既然一体,我们就是要关注内心需要,要以内心为根本,体察所有人的感受。将心比心。对待他人若待自己,爱国如爱家,从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