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台湾,来到深圳。派驻工作眼看就满了两年,我不禁问自己:
“ 后悔来这里吗?”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小孩。
一路上所有的牵绊和记忆,都在这个城市发生。管理学院背景的我,曾以为会和同学一样毕业后,穿着光鲜亮丽的OL装,快步在101大楼(台湾最高的一栋商业大楼)附近或楼上穿梭,可能是一个外商公司的市场专员、或是某集团的营销管培生。
然而,可能是缘分,也可能是上天在考验我的野心。
偏偏最后竟是一份外派工作向我抛了橄榄枝,薪水是一般毕业生两倍,包住包机票,条件是365天有300天要在工厂里,替某美国品牌客户看好他们的硬件研发项目。去不?
当时的我,站在梦想和现实的两端,找了很多理由说服自己:
(1) 台湾的消费型市场太小,在这里做营销受到的限制太多。大陆,是不是能给我不一样的机会与视野?
(2) 我最讨厌明明是烂产品还要强迫包装,欺骗客户买单。来到产品的最上游,我是不是能从头定义产品的价值?
(3) 现在不离开去闯荡,是不是未来就没有勇气去冒险了?
讲再多,其实,金钱,战胜心中所有的犹豫。
市场专员了不起6K到8K,但这份工作的薪资远高于此。于是,五斗米让我折了腰。就在冲动和冲劲下,一个刚毕业的22岁女孩,提着一个大行李箱,只身来到了深圳。
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很幸运,在这里的第一年,就受到了老板的赏识。
正巧小主管离职,就卡上了位。
手下的团队也慢慢扩大,从只身一人,变成管辖五人的团队领导。这里的工作,每天跟美国客户汇报进度、沟通、报价、随时备战优雅的吵架,刺激、有挑战性,但也很烦、很琐碎。
随着工作经验增加,遇到事件不再惊慌失措;更知道怎么梳理工作的逻辑,善用团队成员个别优势去完成任务。我开始能准时下班,真正拥有下班后的时间。
在更多跟自己相处里的时光里,却也发现,自己对于这份工作已经倦怠。
每当刷着朋友圈、脸书、Ins,看着台湾的闺蜜团一起在周末约下午茶打卡、一起去看了缤纷的花季——每一张美照,都在提醒着我的缺席。
还记得某次回家,和一个情同姐妹的朋友喝了几杯,她醉得囔了一句:
你就这样走了,我跟谁喝酒?
我知道她的倔强,她清醒的时候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她从前就是最支持我任何决定的姐妹。难过、悲伤、愤怒、开心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安慰对方、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然而,在刚出社会的苦涩阶段,我们却没能彼此陪伴。
我不禁想着,是不是眼前这些看似支持我决定的家人朋友们,其实都在默默责怪着我的自私?
你问我是不是后悔了离开从小到大的朋友圈、温暖的家、和熟悉的城市?还是后悔自己当时脑袋一热,就放弃自己对于市场营销的梦想?
我其实不知道。但我只晓得,人生是一条单向道,不能后退,只能继续前进。
《解忧杂货店》里有一段文句,让我看着看着就掉下眼泪:
“成长就是妥协与坚持的两难。”
我对现实的妥协,是为了对美好未来的坚持。
或许多年后,步入中年的我会对现在的我感到可笑。两年哪来这么多伤悲?
但也是因为有了前面这段的自我挣扎,才能炼出更坚定的我,与继续向前迈进的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