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一片寂静,听不到一点声响。
没有一个人说话,甚至都没有人起身走动,持续两三个月了。
房间的门牌上还写着“Happy Young Year”,那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写的。We are young, 羊年快乐。大概有这两个意思。
年已过半,过年的气氛早就销声匿迹。这年关的遗留物更是提不起新鲜感,门内门外的人都不会多看一眼。
房间里是四个高中就认识的女孩,三个大四,一个大三。大三的那个是学妹,但年龄还排得上是四个中的老二,由于高三复读了一年,换得晚一年下架的机会。
四个女孩凑一块儿,还是两三年前。那时候本是其中三个先开了房,新鲜感很足,不必隔三差五必有嬉笑怒骂,说不完的新鲜事和小八卦。有时候聊得风生水起,得意洋洋,也免不了忍不住把三人的同居日常拿出去晒上一晒。这一晒,就算辐射并不强, 也足够把第四个人晒得不舒服,前来兴师问罪。
“你们开房居然不叫我?”
三人哑言,无从辩白,只好灰溜溜地跟着第四个女孩进了另外新开的房间,开始四个人的共处。
历史上又一起“以少胜多”的收购案,以人情为资本。
四个人的房间,人多了,话却似乎少了。
毕竟不是凑了一桌麻将,大家坐在四方桌前,专心打牌就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距离,也总不是常数数列。有些话,是两个枕头之间的距离可以说的。如果多了一个人,跟你距离一张床,缄口不言也是常有的事。
三个人时,一人开腔,两人搭话,有一搭没一搭,问题都不大。既不像私聊,无形承受收到需回复的压力;也不像群聊,担心开口说话,没人搭理的尴尬。
可自从多了一个人,房间里的气压总像是低了一些。所聊话题在经过“关系距离”的筛选后,剩下的已是不多。四个人同时都感兴趣的更是了了。有是有,不过这玩意儿是消耗品,供给跟不上需求,一旦聊完,就弹尽粮绝。
再加上多一个人,就多了份责任分散。别以为唠嗑就没有责任,有人情就会有责任。有人开腔说话了,接是不接?不接吧,她可在跟我们说话。接吧,接什么好?诶我这微博还没刷到底,弹幕还没看完呢,其他两个人可能会接。让她们接。
久而久之,大家意识惯性地都选择了沉默,连以上的心理过程都直接跳过了。
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有词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忙自己的事情。一个房间里人多了,心理上分摊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就少了。这样,三个和尚没水喝,四个女孩没话说。
接话的人都没有,哪还会有开腔的人。怪不得房间里已经好几个月没开火了。
三个人同居,好像已经不需要悄悄话,有好玩的事情一起分享,有槽点的东西一起吐槽,一个话题可以掰成三个聊。
四个人共处,似乎更习惯窃窃私语,这一句话只跟你说,那一句话再告诉她。
看来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最稳固的形状,打败边长不一的四边形,还不仅仅是在几何界。
看来在关系的房间里,热闹的条件不在人多,而是两两之间的关系距离,是否能搭建出足够稳定的多边形。
这样的房间,你的微信群里有几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