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活着”去年,我在家备考,和奶奶两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我注意到,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奶奶总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仿佛忙不完。
一天晚上,我问她,奶奶,你每天怎么这么多事情干,感觉你忙来忙去的。按照奶奶的意思,总结一句话那就是:活着不就是这样吗!
当时也没太在意,老人的智慧就在于,他们能将一生的道理和阅历用最通俗的话语表达。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活着》,我才会想到当时奶奶对我说的话。
看到书的标题,我会习惯地去思考,他要讲的到底是什么内容?活着?
-02-
原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活着”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生也面临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在我每每以为他终于要迎来好日子了,转眼间又将我的希望化为乌有,或者说,是主人公的希望。
我们都是自以为是的,只有当头一棒,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对于主人公来说,先是败光了家里的几百亩田地和房屋,身无分文,又先后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我想他是真的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永远都记得父亲对他说的,他们家最先发家是靠着一只鸡,一只鸡变成了几只鸡,然后鸡变成羊,羊变成牛,最后越来越富有。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天公也不做美。女儿因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儿子因为献血失去生命;女儿嫁给了老实忠厚的二喜,小夫妻俩恩爱有加,以为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结果女儿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走了,妻子不久也过世了;女婿因为做工被钢板砸中;就连最后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孙也不在了……
如果简单地这样概括他的一生,这是个很悲伤的故事吧。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在作者见到这位已经年迈的老人讲述他一生的故事时,我感受到的是:祥和、亲切、坦率、平静,还有希望。那一瞬间,我好像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啊。
经历过战乱,拉大炮,无数子弹曾擦肩而过,但他活下来了,在战场上他遇见了两位朋友,三个人就这么相互依偎,度过了战火中的漫长岁月。
经历荒灾,每家每户过着紧张巴巴啃树皮的日子,有树皮还不错了,但有家人陪伴,有个好妻子,或许是家人的力量和支持,他们终是度过了那一段艰苦的日子。
他经历的事儿还少吗?悲伤自然不会少,但我还是觉得其实他还是幸运的,无论是哪段日子,他总会遇见能够互相扶持的人,或者是有家人的陪伴。
所以才会有最后的他吧。他买回一头老牛,别人都觉得奇怪,老牛还怎么帮自己干农活呢?或许,他是觉得那头老牛就是他自己吧,所以他叫老牛“福贵”——自己的名字,他们俩都一样,现在都老了,也同样是孤苦伶仃。干农活的时候他会在边吆喝着其他牛的名字——都是自己家人的名字(其实并没有其他牛),他说是为了告诉这头老牛还有其他的牛在努力干活呢,你也得好好干。我想,或许他是在思念家人吧,就想从前一样,一家人一起干活的场景。
一辈子,确实很辛苦了,一个人送走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然后只剩下自己,但他也是好好活着了,无论怎么样也要好好活着,好好地活着。像是看到了最后,我才明白,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原来就是“活着”啊。
-03-
原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活着”一本讲“活着”的书,整篇却充满了死亡。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活着》里面苦根听别人说你爸死了,你还不快去医院,苦根还是一动不动地在水边扔石头玩,后来福贵(主人公)接他回乡下住,他经常会问我爸爸什么时候来接我呀,福贵告诉他,不会再来了,你爸爸他死了。苦根说,我知道我爸爸他死了,那他什么时候来接我呢?那天晚上福贵在被窝里告诉苦根,人死了就要埋到土里,以后也再也见不到他了,苦根哭了很久。
其实这一段会让我想到我爷爷,爷爷去世,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死亡。爷爷一辈子辛勤工作,身体坏了也不想停下他木匠的活,想出去多挣点钱。没读过什么书,对他来说可能吃饱喝好,穿好住好就是好生活,所以那个时候,他经常抿着一杯小酒,在饭桌上笑着对我说,以后找个好人家,不愁吃不愁穿就好了。我每次都反驳他来着。
后来想想,其实顺一顺他的意思,也没什么不好,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年代,观念自然十分不一样。但结果爷爷只是想让我过的好而已。
-04-
原来,最让我感动的是“活着”或许,死的对立面就是活。
正因为知道,不管怎样,最终结果都会迎来消亡,那为何不更好地活一次?
主人公用仿佛讲故事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一生,无论是欢快也好,痛苦也罢,我感受到的只是他在平淡的讲述,仿佛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一般。
正是这样,我才豁然开朗,活着的意义,不正是“活着”吗?
原来,《活着》讲的就是活着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