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作者: 木不周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13:55 被阅读0次

    初三那年,有一段时间,感觉复习到了瓶颈期,成绩波动性很大,复习效率很低,甚至为负。整个人很迷茫,经常上课走神,对老师的关心也十分抵触。后来,索性一个人搬到教室最后一排坐着。

    无论我如何逃避,时间总是摆在那儿,总需要做点什么来消磨掉。其实,能做的事确实有限,也就只有看书了。在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是日以继夜,把三国演义、西游记原著都啃完了,此外,还看了几部外国小说,包括飘、月亮与六便士、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内容确实对学习帮助不大,但是沉浸在小说之中,却帮助我减去了很多学业上的负担。即便比别人少复习一个月,仍然可以迎头赶上。书,于我的现实意义大概如此。

    其实,自从我开始读书识字,读书就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物质生活较为贫乏的年代,书更成为一种奢侈。好在父母的教育观念相比于身边同龄人的父母要更重视些,总是省吃俭用,在买书上,却丝毫不含糊。家里的一个大箱子也渐渐被这些书填满。

    在我正式接受学校教育前,便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会基础的读书写字,背诵唐诗,学会加减法。家里也买了一些故事书和连环漫画。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都是那时候就已经在看的,印象里,还在旧书摊买过一本蓝精灵,在父亲当年求学的旧书堆里翻到过一本带有插画的格列佛游记。此外,还有一本英译的老人与海,格列佛游记上除了插画尚有一些简单的汉字我能认识,这本纯英文的老人与海是真的让我束手无策,只能看看插画。甚至,很多年之后我看了翻译后的老人与海也未能与之联系上,直到某一天我再次看到那本书。

    从小学开始,父母经常会给一些零花钱,压岁钱也归自己管,平时有亲戚来或是帮忙跑腿买个东西也能从剩下的钱里捞得一点跑腿费,总之,一年总能省下一些钱。当然,这其中要忍受巨大的诱惑。比如,过年不能随便买炮仗玩,上学时看到同学买零食要忍住,为了和同学一起玩卡片和玻璃球也只能买一点点,然后苦练技术,把他们的赢回来。

    很显然,积攒很久的零花钱换来的一两本书,可能只消几个晚上就看完了。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以及啃一些难啃的、谈不上多有趣的硬骨头,例如鲁迅全集、古文观止以及一些散文选。其实静下心来读一读还是能发现一些乐趣的。对学业的帮助也很大,我中学时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一直很优异,和看古文观止、史记是分不开的。

    在小学和初中时,同龄人是极少买这些文学类书籍的,一些比较上进的家庭条件不错的,也多是买些辅导书。后来出了一套中学生必读书目,许多学生都让家长掏钱买了,简版的西游记、红楼梦,还有老舍、巴金、冰心等一些近现代的作家著作,且不论简版的内容可读性与艺术性大大降低,这套书单,大部分我都已经读过,另外一些作品其实完全不适合中学生去读,枯燥乏味,连考试内容里都不会出现,根本没人看。

    中学的时候看的多还是外国文学,和近现代一些作家的文选集。有目的的选择,而不是囫囵吞枣。比如三毛的文选、基督山伯爵、、窗边的小豆豆、曹文轩全集、莫言的小说集、席慕蓉和徐志摩的一些散文和诗选。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早已记不清名字,逐渐在记忆消失的书和作者。像钱钟书、沈从文、汪曾祺,还有国外的狄更斯、毛姆、莫泊桑、雨果、叶芝、太宰治、卡夫卡等等,都是中学时期关注过的一些作家。

    到了大学,环境更加自由开放,有海量藏书的图书馆,可供阅读的书就更多了。不过,说起来,大学读的书倒更多是和专业相关。文学类的,像《百年孤独》、《社会契约论》、《理想国》、《梦的解析》、《废都》、《生死场》、《我是猫》、《追忆似水年华》等等。看的不是很多,而且有一部分甚至到现在也没看完。

    而今,参与工作了,更加珍视读书的机会,除了职场个人技能提升的专业书籍外,仍然会买一些经典著作,例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有近年比较出名的,《乡下人的悲歌》等等。“无用”的书看得是越来越少。专业性的书籍是越买越多,其实,我也不清楚这样究竟是自己在变好,还是更加现实功利?

    但,我对读书的热爱,始终如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yy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