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晚了,但小萱萱依然要求要读书。我追剧兴致正浓,实在不想陪她看,她选了几本书,一个人坐在床上,叽哩咕噜念着,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人一旦喜欢上某件事情,养成习惯就变得特别简单。所以,培养习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喜欢。
3岁孩子的兴趣往往不够稳定,需要不断加以刺激,使之持续保持。我放下手机,张开怀抱,小萱萱顿时乐开了花,立即跳到了我的怀里。坐在妈妈怀里一起读书的感觉一定非常美好,这份美好如同一盏温暖的灯,陪伴孩子一路前行。
我们共读的是《好脏的哈利》,这本书是我在松居直《幸福的种子》里看到的,我觉得很有趣,带小萱萱读过两次,与书的内容相比,她似乎更喜欢翻书的感觉。今天,她主动拿起了这本书,看到封面上有两只狗狗,她指着右边那只黑黑的狗狗说,她好脏啊,然后又指着左边那只白底黑点的狗狗说:他很干净。
我问:谁是哈利?她指着脏脏的狗狗说:这是哈利。那他是谁?我指着白底黑点的狗狗问。他是狗狗。说完迅速翻开了书,指着环衬问:这是什么颜色?听到我的回答后,满意地翻到下一页。
“狗狗拿着刷子,他不想洗澡。”小萱萱说。再往后,狗狗叼着刷子飞快地向外跑,身后,浴缸里冒着浓浓地热气。因为还没有在浴缸里洗过澡,小萱萱对这个画面还没有什么感觉。所以说,丰富的生活体验是阅读的基础,当孩子缺乏体验时,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到正文了,我开始阅读文字,小萱萱专心地倾听着,两眼在画面四处搜索,不放过一个细节。这恰好是孩子读绘本比成人厉害的地方,成人往往首先关注文字,对书的理解也主要依赖文字,图画如同是陪嫁的丫鬟,匆匆扫一眼就过了。可孩子不同,图画就是他们阅读的全部,他们不会放过每一处细节,因此,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发现之旅,阅读因此变得格外有趣。
第3页,哈利藏好刷子,走在大街上。文字只有一句:接着就跑了出去。画面却非常丰富:哈利在路中间心无旁骛地走着,果摊下的大猫小猫、路旁的两只小猫目不转睛地盯着它,果摊旁一个穿着围裙的大胡子叔叔正低头看着哈利,坐在婴儿车里的小男孩、楼上的小女孩、笼子里的小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哈利,只有水果店里的阿姨正在专心地挑着葡萄,店员正兴奋地给她介绍。为什么大家如此关注哈利?他们会对哈利说什么呢?小萱萱在这一页停留了很久,我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我不知道这样的讲解对她是促进还是阻碍。这种方法,我在共读《多多什么都爱吃》时也用到过,我把画面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讲述出来,发现小萱萱在自主阅读时几乎复制了我的语言和神态。由此可见,这样的方式对有序地观察画面并讲述还是有促进的,至于是否会限制孩子的思维,还需进一步考证。
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只读到第七页,小萱萱就丢开书,躺下自己玩了。我也继续追我的剧。过了一会儿,她自己捡起书,把我们刚才看过的内容又看了一遍,嘴里还振振有词。看完后,合上书,看着封面上两只狗狗陷入了沉思,片刻,对我说,这两只狗狗是一样大的。
她没有说出两只狗狗是一样的,说明心中还有不解。刚开始,她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两只完全不一样的狗狗,看了七页以后,她心中有些动摇,恍惚觉得这应该是同一只狗狗,但又不是很确定。说明,她已经独自推理过了。由于还没有看完,所以还不够确定。
小萱萱的这个举动让我意识到,孩子是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的,这种意识如果不能好好保护,就会渐渐消失。因此,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直接告知答案,最好适当地留点问题让孩子边听、边看、边思考,自己获得答案,这样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逐渐得以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