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49661528e41ce613.jpg)
今天晚上,我们整体认识一下《论语·乡党篇第十》。
先回复一下今天上午群里讨论的问题:古人说,“以日常生活为小者,是真未识其大”。据说,前人作孔子像,必需要先读《乡党篇》数十遍、数百遍,目的是透过这些日常生活琐碎,来认识圣人的真气象、真精神。
通过前九篇的学习,我们发现《论语》的前九篇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篇与篇之间似乎也有内在的关联性。尤其是上周学习的《子罕篇》理论性很强,哲学意味很浓。而作为《上论》的最后一篇《乡党篇》,按照“金声玉振”的原则,应该是收尾了。
很明显,《乡党篇》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中来了,具有很强烈的人间烟火气,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聚焦在孔老夫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方面的细节之上。
理论要落地,知行要统一。儒家历来注意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一生都在谈“致良知”,谈“知行合一”。这与儒家进德修业、立德树人的传统是一致的。立德树人,不是空口白话,而是知行合一。学到了这样的理论,认同这个理论,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做这样的人。这就是《乡党篇》的意义。
有人认为《乡党篇》没有价值,其实不然,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实践,就不是儒学。儒学重在“化”人,目的是修齐治平,改变社会。
孔子曾告诫弟子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就是洗净铅华,不断提升格局和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正人君子。读《乡党篇》,虽然只有两章,642个字,但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位活生生的“知时处中”的谦谦君子。
我们先来看《乡党篇》的主旨:
《四书解义》曰:“《乡党》一篇皆是记孔子容貌威仪、起居动静之详。盖圣人盛德积中,动容周旋,有自然中礼之妙也。”
徐英曰:“此篇礼教义也。”
蔡节曰:“夫子之道,初不离乎日用之间,惟其盛德之至,动容周旋无不中于礼,故言语、容貌、衣服、饮食、朝聘、摈相、交际、起居,皆足以为法,门弟子审视而详记之。有志于圣人者,可以观矣。”
郑汝谐曰:“夫子尝曰:“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诸子闻此语亦留心于夫子日用之间,故一动静、一言语、一衣服、一饮食,莫不谛观而详记之,诸子之为学亦可谓尽心焉尔矣。虽然圣人,天也,动静、语言、饮食、衣服,皆天理之发见也。”
吕大临曰:“孔子于乡党”至“訚訚如也”,言孔子言语之变。自“君在踧踖如也”至“私觌愉愉如也”,言孔子容貌之变。自“君子不以绀緅”至“必有明衣”,言孔子衣服之变。自“齐必变食”至“必齐如也”,言孔子饮食之变。自“席不正不坐”至“不亲指”,言孔子应事接物之变。按此皆圣人之时,故末借孔子言点出“时”字作结。
《中庸》云:“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礼的大纲有三百多条,礼的细节规定有三千多条。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来才能够实行。《乡党篇》就是在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圣人孔子,在演绎“礼”。按光远老师是说法,《乡党篇》就是孔子在生活中对一部《礼记》的演绎缩编版。简单地说,《乡党篇》就讲了一个“礼”字。夫子在动与静、张与弛之际的飘逸,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恰当得体,一切都显得那么“刚刚好”,这不正是“中庸之道”吗?它体现的是孔子对于世界、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他把自己对于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全部融入到了行为举止中。
所以,《乡党篇》通过描写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展现的是他的正直、仁德的君子风范,表现的是他高深的素养。
10.1.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论语》每一篇的第一章,基本上都有概括、统领的意义。《乡党篇》也一样,首章总说,孔子在“公”与“私”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素养,是对全篇的概括。本章从日常言语的角度说明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不同场合的言谈举止均符合“礼”。正如清代孙奇逢《论语近指》曰:“乡党是做人第一步,他日立朝廷、交邻国、事上接下,俱在此植基,故记者以乡党先之。”在孔子看来,在乡党的“恂恂如也”,在宗庙和朝廷上的“便便言,唯谨尔”均符合礼。“过犹不及”,孔子十分重视权衡事物的轻重,一切时处,都拿捏得刚刚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a5abe75f1d9ec13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82a07e37864a8bf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