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视觉艺术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他是全能艺术家,开创“赵体”书,以一己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他是全能艺术家,开创“赵体”书,以一己

作者: 若森知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2-08 23:01 被阅读0次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野史记载,他的死是其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谋害的。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本应继承皇位的太祖四子赵德芳就被打发到远离京城的浙江吴兴(今湖州),去做他的秦王了。赵德芳的子孙在太湖边上一住就是300余年。

    到了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赵家诞生了一个男童。这个男童,就是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刻下深深印记,人称“诗书画三绝"的赵孟頫,到了赵孟頫这一代,与远祖赵匡胤已隔了整整十代人。

    1.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练习书法,每天抄写《千字文》,要写足500页纸。期间,在湖州的老宅里,他写了千百遍《千字文》,毅力惊人。

    12岁那年,随着父亲的突然去世,赵家家境每况愈下,在坎坷忧患中度日维艰。所幸,在母亲丘夫人的告诫下,赵孟頫坚持发奋苦读,几年功夫读遍了家中藏书。天赋加勤奋再加上磨难,这段早年经历,完全符合成才的定律。

    德祐二年(1276年),赵孟頫22岁,在号称杭州门户的襄阳城陷落之后,蒙古大军马不停蹄进逼杭州,南宋朝廷的一纸降表标志着南宋亡了。

    改朝换代后,原在南宋当小官的赵孟頫回到家乡。史书上只说他“闲居里中”,在德清县的山中,他一住十年。十年间,他专心研学,心无旁骛,每读书必思之再三。十年间,他的诗文书画造诣飞跃,四方八里的人都来重金买文,以得到他的片纸笔墨为荣。十年间,他从默默无闻,成长为“吴兴八俊”之一。

    2.

    忽必烈的亲自召见打破了他的这种清闲。蒙古人以骑射得天下,根本就不了解中原文化,但为了安抚人心,忽必烈打算起用人才济济的江南人为己所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原为宋臣、降元后官居御史的程钜夫奉忽必烈之命搜访“江南好秀才”,共网罗了21名才俊,以赵孟頫居首。因他是赵宋宗室后人的特殊身份,次年入都的程钜夫又单独带其觐见了忽必烈。

    忽必烈为赵孟頫的风度和文采所折服,不久即授其奉训大夫、兵部郎中一职,从五品。要知道,元朝对人是分阶层等级的,南宋遗民的南人是最底层的,是被歧视的,现在“南人”赵孟頫一下就官至五品,显然有优待之意。

    大宋皇孙赵孟頫从此成为蒙元王朝之臣,赵孟頫并未强烈拒绝仕元。有人说了,他毫无骨气,贪生怕死。赵孟頫确实怕死,但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了前者,他觉得活下来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忽必烈刚刚统一中国时,赵的母亲丘夫人就对他说:“圣朝必收江南才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以常人。”可见在赵母心中,“多读书”“异以常人”的目的正是为了出仕新朝。而在此之前,在宋亡后第二年,赵孟頫父亲的坟墓被盗,赵家不得不迁其墓。在古代,这是对整个家族的羞辱。也许赵孟頫由此意识到,必须托庇于新朝,才能确保自己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

    毕竟他的大宋皇孙的身份是无法抹去的,毕竟他是深受传统儒家道德洗礼的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赵孟頫,一方面,他对忽必烈和举荐自己的程钜夫感恩戴德,他写诗歌颂忽必烈:

    秦汉纵强多霸略,晋唐虽美乏雄图。

    经天纬地规模远,代代神孙仰圣谟。

    另一方 面,在赵孟頻的笔下,他对自己的出仕又流露出了深深的追悔与自责。

    此时赵孟頻入京仅一年。次年,他写了《罪出》一诗,诗曰: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

    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

    诗中,他不仅以两味中药“远志”和“小草”为喻,自嘲为“小草”,更把出仕后之生活比喻为“毛羽日摧槁”的笼中之鸟。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无法倾诉,无法改变,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

    3.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赵孟頫突然火箭似的升官,仅用了六年时间,便从一个从四品官员升迁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成为从一品的大员。其升迁之速,即使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也不多见。据学者考证,在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以前,南人官至一品且姓名可考者只有两人,一为程钜夫,另一个就是赵孟頫。

    赵孟頫的好运全拜元仁宗所赐。仁宗与元朝诸帝不同,他早年受过儒家教育,而且在中原长大,对于汉族传统文化兴趣甚浓,正是在仁宗治下,一直议而未决的科举制度得以恢复,给许多沉沦底层的江南文士带来了机遇。作为江南文士的代表,诗书画卓绝的赵孟頫,受到仁宗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史载,仁宗特别优礼赵孟頫,只称其字子昂,而不直呼其名孟頫,仁宗曾对身边侍臣说:“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仁宗对左右说赵孟頫有七大优点为常人所不及:帝王苗裔,一也;风采秀异,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微,七也。

    此时的赵孟頫充分展示了他博学多才,广济精粹的能力。他结交异域僧人,画罗汉遂得了唐时古意,他也许见过操着波斯语的画匠,把他们的技艺偷了过来。他看到了其他南方文人见不到的宫廷珍藏,那些古典真迹“多绝品”。他画马画羊,灵感与经验均来自于北游经历。

    不同背景的文化艺术,给他开了一扇窗,再也关不上。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赵孟頫诞生了。研究赵孟頫的学者有一个说法:历史是复杂的,在这种超级百搭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汉儒文化异军突起,与其说是逆境中的反抗,倒不如说是纷繁之境的清晰自觉,是与异质文化艺术的互相成就。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

    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自创“赵体”字,其行草,楷书包括小楷的水准是一流的,他是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中三个是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如今,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还在临帖他的字。

    他当年“鼓起勇气”不去死,“鼓起勇气”仕蒙元,恐怕早已料到了自己一生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懦弱是值得的,他的不敢死是对的。

    4.

    虽然元仁宗不断给赵孟頫加官晋爵,却并未授其实权,没有让其参与重大政务,只是把他当作文学侍从之臣,用其“博雅渊深之学”来“藻饰太平之美”。说到底,赵孟頫不过是最高统治者的一个工具。

    他对自己的真实地位和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就在他升为从一品的这一年,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自警》,诗曰:

    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荣登一品, 但他却说“一生事事总堪惭”,他对繁花似锦的表面现象出奇的冷静。“唯余笔砚情犹在”一语,则表示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不太可能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只有笔砚才是自己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他深知,只有江南,只有在艺术领域,他才可能恢复心灵的自由。在他的诗中,作为故乡的江南吴兴,已经成为他心灵自由的归宿: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

    鲈鱼莼菜供无恙,鸿雁稻粮非所求。

    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这诗词,无一不是他对心灵自由的呼唤。

    因此赵孟頫虽在官场屡获升迁,但退隐之念却越来越强。当延祐五年(1318年)冬,志同道合的妻子管道升在京脚气病发作时,他再也不恋高位了,坚决要求辞官。

    他回到故乡,终日呼朋唤友诗酒流连,磋商艺事,成为当之无愧的文艺领袖。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赵孟頫在故乡逝世。他死之前,还在家里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时年69岁。

    赵孟頫出仕30余年,历经五任皇帝,人称“荣际五朝”。

    我们抛开世俗的标准和是非来看赵孟頫:他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艺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有了他,元朝就有了门面。

    他的一生,就为了一个表面怯懦的决定活着,把毕生勇气给了他的挚爱。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各大平台“若森知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是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他是全能艺术家,开创“赵体”书,以一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bi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