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容易让我起波澜的,除了新岗位的工作内容,就是书和音乐。
我很容易被书中的一些文字激起波澜,前不久看完了余华的《兄弟》,我羡慕李光头和宋钢的兄弟情,我对文革时期的红袖章运动恨之入骨,我想象着自己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以我这样的性格又会是怎样的活法。
最近我在看《许三观卖血记》,我看到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因为家里的意外,被迫去卖血,卖血之前还要拼命的喝凉水,只为多卖一点。我越看越觉得苦,我想到意外这种东西真的说不准,你无法预测,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定要多挣点钱,多存点,一定要保持身体健康,家里人也都要互相叮嘱着。
除了书,音乐也常让我起「波澜」,我想起去年我为什么热衷于做视频?因为我每次听到一些很符合心情的音乐,我就脑补很多画面,我心里就迫不及待想把那些画面表达出来。
为什么我这么容易起「波澜」?
我想到白岩松说过: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集体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那些歌词触动。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与感慨。
所以,大概是因为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够,还需要经历更多的事情。
工作上的波澜就不在这里分享了,平静的生活下总有暗涌的波澜,有一段《傅雷家书》里的话分享给你:
傅雷认为,人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常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