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Uber 前女员工爆料她被上级性骚扰这个新闻在我的真实生活中掀起了一阵不算小的波澜。这个姑娘曾经任职于 Uber,呆了一年后就离职。她最近发了一篇博客,里面讲到了第一天进公司就收到上级的骚扰消息,她立刻报告给了 HR 和公司高层,但是因为这个上级的工作表现很好所以公司高层对这件事采取默许和纵容态度,让她自己换组。这文章一发,评论就炸开了。有人说, Uber 就是一个只看工作业绩的公司,有人说这个妹子不担心以后其他的公司不敢招她么?甚至还有人说,这个妹子火了,拿着赔偿金还能出名。当然也有不少人非常感谢并且赞许支持她的行为。
我理解作为一个很有野心的创业公司,非常看重员工的业绩无可厚非,更好的业绩就是更多盈利,更多投资。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中,业绩好的男性高管员工就可以去骚扰才进入公司的女员工。我相信还有很多公司内部一样的竞争激烈,一样非常注重员工业绩,甚至也有各种各样的歧视发生,但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被公司容许已经非常明显说明这不是所有公司都会有的问题。你可以用业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并进行优胜劣汰,但是你不能用业绩来包庇和纵容没有道德的行为。也许他们忘了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公司,使用 Uber 服务的可能有一半是女性,公司的一部分男性员工可能已经有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女儿,他们最后伤害的也许最终是公司自己的长期发展和形象。
而我说这个事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是因为第二天上班,身边的同事也在讨论。我回想到曾经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从加拿大来美国工作的 Karen 问我,“你觉得在我们公司工作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思考了一两秒说,“应该是语言吧,觉得不是本地人表达能力还是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你呢?” 她下意识的瞥了一下嘴说,“语言对我没问题,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在这个领域会感到很多挑战,你懂的。”
我没有想到她会说到这一点,但是对这个回答内容我一点都不意外。
我再一想,身为女性就要时刻受到区别对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并不见得会以这样的直接的方式触及到你我的日常生活。对想要继续学业的女大学生有人说 “不用那么努力读书,读了 PhD 谁还敢娶你?”,对女作曲家有人会说,“女性应该创作不来大气磅礴的音乐吧?”,对女程序员有人会说“女生更适合做设计和前端吧,后端太难太技术了。” 对女职业游戏选手有人会说,“她怎么打的和男生一样好。” 我甚至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在班上说,“工作的好不如嫁的好”以此来鼓励女生努力学习去好大学遇见自己的如意郎君。
男女不平等,这个现象在我的理解里其实非常简单。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女性天生在体力方面就弱于男性,并且还会因为怀孕生小孩而无法参与户外采集粮食的活动。在文明的早期,食物的来源大多是来自打猎,男性在力量和体力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后来过渡到了农耕种田,依旧比较需要体力更受一筹的男性。作为能给家族或者部落提供的食物的一方自然会在交易中占优势,逐渐地,男性的角色就和力量、权力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相反,女性作为弱势的一方,在尤其需要劳动力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弱势群体。这里我还突然想到了曾经看到了一个小研究,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钱楠筠发现在中国,那些种茶叶的县,女性地位要更高,选择性堕胎、杀女婴更少。而种果树的县,重男轻女依旧盛行。因为采摘茶叶需要小巧而灵活的手指,成年女性有比较优势。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因素来影响一个地方究竟是男性更有权力还是女性,但是从这个研究结果我们至少可以大概明白,男女是不同的,并且因为这个生理结构的差异,权力是自然会分配的不平均。
可是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并不再是单纯的需要男性下田种地,许多体力活也逐渐被机器和自动化取代,一个家族也不再需要许多子孙后代来继续补充劳动力,壮大人丁。男女之间在劳动力方面的区别可以很小,可是男女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接受到的却是不断强调男女不同,甚至这个不同可以影响到整个专业,职业选择的不同。
而正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潜移默化中想要强调这种区别,一个小女孩会觉得洋娃娃比似乎比玩具汽车更适合自己,一个小男孩会觉得踢毽子会让他融不进玩儿踢足球的男孩群。女孩和男孩最后就长成了这个社会期待她/他成为的样子。在中国,这个问题可以更复杂许多。因为传统(我认为是中国农耕文明占主导太深太久)人们非常看重男性的劳动力,也同样非常在意子嗣,这就让本来已经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直接沦为生育工具。为什么现在大家这么敏感大龄未婚少女,因为很难嫁出去,为什么年纪大了就很难嫁出去?因为她是被看作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贬值的物体而不是人,只有对一个物体你会说,那个东西用太久了需要修,那个东西已经过期了不能用了。
也许有人会说,所以女权主义或者你想要的是不因为性别而被歧视。其实这句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不被歧视不仅是不被别人以性别区别而给予差待,比如因为你是女性所以开会做记录的事情就给你来做。不被歧视还包括了不被因为性别区别而给予优待,不因为仅仅是女性所以她就能胜任某某工作,希拉里在竞选期间承诺要把白宫女性工作人员的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这样实际上也是在反复强调因为性别就能胜任某一件事,而忽略了实际上这个职位需要的能够做好它的技能。所以女权主义追求的是,实际上是不因为性别而被区别对待,而不是因为性别受到优待。
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之基本原则》中反复的强调人的绝对价值,人是作为目的的存在而非任何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把自己或他人视为工具,但是理想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该把自己和别人看作为目的。而我越来越强烈的觉得我是“女权”主义仅仅是因为我厌恶把对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任何工具性的描述。我不想被性别而定义为一个物体,我不是任何物体,也不是任何工具,我是“我”为什么存在的目的。
所以我给这个文章的女权两个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其实更像一个平权主义而非“女权”。我理想的社会是,包容和承认人和人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可能在于出身,经历,术业专攻等各种方面,而不是因为性别不同而被给予有差别的社会待遇,无论这个差别是歧视,还是优待。 而我最希望看见的是,面对一个喜欢写情歌的女作曲家我们能明白那是她的成长经历,那是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性格等因素决定,而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女性所以她就注定写不出大气磅礴的旋律。因为作曲需要用的能力和性别没有关系!
我曾经去家附近的一个日本理发店剪发,理发师是来自东京的一个女性。一边剪发一遍闲聊,她说在日本结婚对女性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改变,你必须先去上各种各样课程,学习烹饪,家政,结婚的对象甚至可以完全不认识靠父母一介绍就结婚了,所以她逃离了日本来了美国,最后她说在这里每一刻都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实在是太畅快了。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说,是的,为自己而活真是世间最快乐的事。
后记:女权主义其实一直想写了,这篇文章其实一年前也发表在DB,最近又删删改改了几次,后来又加一点时事讨论,今天发表在简书,再一次,欢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