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教了这些年的语文,如果我在静夜里悄声问自己,你很欣赏的很陶醉的有几节课呢?我是真不敢回答。何止是我,我相信很多如我一样的同仁们,也给不出答案。在初为人之师时,有教育情怀的姑妈这样告诫我,走上讲台,你面对的是真诚的学生,所以,你得以一颗真诚的心,怀揣着真实的情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即使在讲课时犯了错,只要是真实的,也是可以原谅的。

我常常很自信,我的课堂不一样。课堂上我不拘于陈规不限于雷池不喜于照本宣科,我更多的是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以我的态度与热情影响着学生们。跟低年级的家长聊天时,我总会告诉家长先不要盯着孩子的分数,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孩子把上每一门功课都当做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我们所要追求的便是让学生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能带着好奇心,怀着一种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进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很好玩,语文学习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热情和智慧去热爱它,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一直很自信,但这自信的背后也会有着恐慌。

作为老师我一直在想,我该拿什么奉献给你们,我的学生?我常常恐慌不应执着于自己怎么教,不能陶醉于一场自导自演自我欣赏的剧中,而更应该想着怎样让原本一脸漠然或假装快乐的孩子们回到真实的困惑和快乐中来?这三尺讲台,不应该被我占领。我们需不断地叩问:讲台下的孩子,学到了什么?他们希望学一些什么?学什么会让他们更快乐?他们的学习是在被动地完成任务吗?学习之前他们有没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激动?学习之后他们有没有一种若有所思的触动?最重要的,学习之中他们有没有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并不断地提醒自己,"我"是在为"我"而学。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和学生一起时我们能平等地交流与探讨,允许不同的表达,不求统一的答案。我们可以不必去时时仰望那悬在头顶的考试之剑,而去相互对视着,碰撞着,让思想自由地飞翔,让情感不羁地驰骋。我可以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我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生站在我站过的位置。我们互换着身份,我们都不戴任何面具,我们袒露着彼此的真实。我将打开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思考⋯⋯我想这是快乐的事情!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

怎样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体验到快乐?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是喜欢上课的,只是机构之中的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课堂,多少会掺杂着一些教务俗事。而这些俗杂之事让我不屑却又不得不面对。而工作中我也常常会出现职业倦怠感,很多课程曾经讲过数遍信手拈来,身边的学生相处多年已经非常熟悉,在这种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慢慢地以为得心应手于是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很多时候我把书上记得密密麻麻,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私下里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敬业,非常尽责了。认为备好课了,可以内心坦然地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但往往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我把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东西直接拿给了学生,学生也不会照单全收,好学生抄在书上笔记本上,并不意味着掌握,考试换一种问法,他们又会无所适从;基础差的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节课下来蜻蜓点水、雁过无痕,并没有什么东西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学生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况且现在的考试考查的大多是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他们又怎么可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又怎么可能对学习有兴趣?同样也让我有着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同样也增加了我的职业倦怠让我失去了激情。该如何去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该如何去面对某些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家长?

我思考着我该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着激情呢?工作中我想应该要有"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地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或许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些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写一篇文章,或者备一节不一样的课,甚至是出门旅游看看,我想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要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兴致勃勃地投入进去,以获得学习的感觉。

这段特殊时期的网络直播课教学方式,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挑战。我的课堂不再只是学生,屏幕的背后还有很多家长。课堂上我如果有疏乎孩子们可以原谅我的错误,可是家长不会。对于课外补习她们永远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是出了钱,在消费,我需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我的课堂每节课必须要融进自己缜密的思考,如何让学生隔着屏幕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去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志向。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觉得学语文很好玩,让学生热爱语文是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和幸福。每个周末希望对于孩子们来说开心的事情是从了了老师的一节美好的语文课开始,这真的令人神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