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莫妮卡说过:想要达到完美会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它通常是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
要知道能产生心流的挑战是动态的。能力超过目标,会产生厌倦;而挑战目标太高,会产生焦虑。
人生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避开完美主义的陷阱,凡事先做了再说,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心流。停止设限,最高级的快乐是自得其乐。
谷爱凌冬奥会上夺奖后,曾感慨:我不是来打败其他人的,我只是想打破自己的界限。她没有把这场比赛看作是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是看作对自己的挑战。
她凌空旋转的那一刻,就是心流最真切的体现。那作为普通人,我们怎样把精神的内耗转变成心流呢?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出了如下的建议:1. 找到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江西作家奶奶杨本芬自2020年处女作《秋园》热销以来,每年出一本书。去年她82岁,还出版了第三本书《我本芬芳》。
她退休后帮女儿带孩子,女儿家挂满墙壁的书架,激起了她创作的冲动,在三平米的厨房,她铺开了稿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清晰的奋斗目标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而且这个目标,要完全由自己选择。这种自主的意识会让人更自律,做事更投入。
2. 加强全身心投入的能力,被称为灵魂艺术家的露西·里,把一生时间都倾注于陶艺上。20岁时露西在维也纳工艺学校学习,一次偶然的蹭课让她接触到陶艺,从此就像失魂般着了迷。
她把60年光阴,都献给了一间狭窄破旧的工作室。当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和狂欢的时候,她埋头在工艺室里研究陶器。当同学们组织春游游玩时,她在绘制下一件陶器的设计图。
专注投入创作,使她的作品得到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连以刁钻闻名于世的英国评论家们,都给予极高评价“当你把它们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是在跟另一个宇宙连接对话。”
法布尔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专注才不会被排除在心流之外,也才能在做事中获得乐趣。
3. 学会从当前的体验中寻求乐趣,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人在网红的美妙歌声中沉迷,在电视剧的爱恨情仇中无法自拔。
在真实的挑战中我们可以获得技能的提升、成长,但被动地娱乐却无法获得。学会从当前的体验中获得乐趣,一粥一饭,一草一木,都能让你感到莫大的满足。
这是一种对外界索求的知足,也是一种向内探求的自我成长。在自得其乐的心流中,我们得到的是更深沉的快乐。
余华老师说,他写作40年,内耗了40年。但写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内耗之后,让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所以内耗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追求心流的动力。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不妨像余华老师一样,把精力都用在有益的事上,而不是消耗在沮丧、怀疑中。
在当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内心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浮气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139/e834c4ed605cd67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