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西游原旨
《西遊記》詳注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西遊記》詳注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作者: a463cc15b18a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7:04 被阅读13次

    悟元子曰:上回金木相見,兼之二土歸一,金丹虧者將 圓,散者將聚矣。此回實寫五行攢簇,並力成真之妙,示學者明心見性以歸大覺也。

    詩雲:“義結孔懷,法歸本性。”言兄弟式好,彼此扶持,以義相結,道法 兩用也。“金順木馴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言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 仁,金木相並合為丹元也。“共登極樂世界,同來不二法門。”言了命之後,必 須了性,極樂界、不二門皆示真性之地也。“經乃修行之總經,佛配自己之元神。 ”經者,徑也。凡言取經者,使其悟修行之總徑也;凡言見佛者,使其見自己之元神也 。“兄和弟會成三契,妖與魔色應五行。”行者、八戒、沙僧為兄弟者,比三家 相會之象;千魔百怪為禍害者,喻五行相克之義也。“剪除六門趣,即赴大雷音。 ”務在六根不著,四大皆空,五行悉化,三家相會,明心見性,即赴大雷吉,而炯炯不 昧矣。總言性之不可離命,命之不可離性,猶有仁不可無義,有義不可無仁,仁義並行,方 是金丹大道。

    行者把八戒捉回要打,八戒叫看師父麵上饒了罷。行者道; “我想那師父好仁義兒哩!”行者之降妖除怪,唐僧以為不仁,八戒以為不義, 是仁義反覆不仁不義,孰大於此?八戒又道:“看海上菩薩之麵。”說出觀音, 是已觀察得真,悔悟行者之降妖除怪,為至仁至義,而縱放心猿之錯矣。夫以至仁為不仁, 以至義為不義者,皆因夫妻不和,陰陽偏孤,中無信行之故。中無信行,即不老實,故行者 叫八戒老實說。八戒將黃袍怪的事,備細告訴,及說出白馬叫請等情,望念一日為師之情, 千萬去救他一救。此老實說,信在其中,言語已通,而為眷屬,性情相和,仁義並用矣。

    八戒又用激將之法,設為黃袍叫罵一段,此以性求情,木性愛金順義也;行者即 氣得抓耳撓腮、暴燥亂跳,此以情歸性,金情戀木慈仁也。“行者道:‘不是我 去不成,既是妖精罵我,我和你去。”’豈真行者不去,因妖精罵而去乎?妖精 之罵出於八戒之口,非妖精罵,乃八戒罵也。罵行者正所以請行者,正所以請其義。請其義 ,而知降妖除怪非不義者之所為。曰:“我和你去”,正以八戒知有義而去,非 果以妖精之罵而去也。噫!前八戒以行者降妖為不義,故有花果山群妖相聚之為義;今八戒 請行者降妖為有義,必知白虎嶺進讒逐去為不義。提綱雲:“豬八戒義釋猴王” ,即此以義全仁,以仁行義;始而以不義逐,既而以有義複,非義釋而何?

    “大聖與八戒攜手駕雲而行。”性情和合,夫唱婦隨,內外相通,何事不濟?行 者“下海去淨身子”,是去其舊染之汙也。“八戒識行者是片真心” ,從今而自新改過也。“抓過二孩去換沙僧”,先除其假,以救其真也。“ 沙僧一聞孫行者的三字,好便是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一麵天心喜,滿腔都是春。”金 木相並,真土脫災,五行攢簇,四象合和,去者已還,失者仍返,本來故物,圓成無礙。到 此地位,非醍醐灌頂,甘露灑心而何?然此攢簇五行,和合四象之事,須要在生身之處先辨 真假,真假明而去假歸真,可不難矣。

    “行者叫八戒沙僧把兩個孩子抱到 那寶象國,白玉階前一摜,說是黃袍妖精的兒子,激回老妖,以便戰斗。”此先辨真假 也。兩個小孩,一為食性,一為色性,乃食色之性也。一切迷徒,錯認食色之性為本性,以 故見色迷心,因食起見,貪戀不舍,昧卻真寶。把兩個孩子抱到寶象國,白玉階前摜下,是 叫在生身之處,辨別邪正,棄假認真,去其食色貪圖之性,複其本來天良之性耳。能複本性 ,真寶有象,方是全的信義,而公主反說這和尚全無信義,是直以認假棄真為信義矣。故行 者道:“你來的日子已久,帶你令郎去認認他外公去哩。”蓋先天真性自虛無中 來者,是為外來主人公,非一身所產之物,認得外公,不為假者所傷,有信有義,孰大於此 ?若認不得外公,隨風起塵,見景生情,以假傷真,無信無義,孰大於此?故行者笑道: “你如此夫妻兒女情重,你身從何來,怎麼就再不想念你的生身父母,真為不孝之女。 ”《悟真篇》雲:“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夫生身之處,即 生我之處。生我之處,為先天之真寶;我生之處,為後天之假物。倘隻戀我生之處,而不窮 生我之處,則為不智;不智則不能真履實踐,為不信;不信則不能所處合宜,為不義;不義 便不能返本還元,而見娘生之麵,為不孝。說到此處,真足令流落他鄉之子,慚愧無地;而 想念父母,迷失根本之徒,淚如泉湧而猛醒還鄉矣。

    “公主說出無人可傳 音信,行者道:‘你有一封書,曾救了我師一命,書上也有思念父母之意,待老孫與你 拿了妖精,帶你回朝。”’此乃口訣中之口訣,火候中之火候,天機密秘,仙翁 慈悲,大為泄露,時人安知?經雲:不求於《乾》,不求於《坤》,不求於《坎》,不求於 《離》,專求於《兌》。蓋《兌》者《坤》之少女,具有《坤》之真土,代《坤》行事,內 藏先天之真信,為成仙作佛之根本,學者若得此一信,於此一信之中以法追攝,漸采漸煉, 可以滅假,可以歸真。《易》曰:“不遠複。”又曰:“複,其見天地之心 乎!”即此《兌》之一信,而可以歸《坤》見象也。然《兌》雖有信,而《兌》已為《 巽》之假士攝去,何以能複歸於《坤》?是必有法焉,非智取不能。

    “行者就變作公主一般模樣,在洞中專候那怪。”此藏真變假,借假誘真, 逆以順用,鬼神不能測,策龜不能占,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見了妖精痛哭訴說一段情節 ,純是天機,全以智取,不大聲色,始而以夫妻之道哄,既而以父子之情動。一言一語,在 心地上揣摸;一舉一動,在疼痛處下針。外雖不信,內實有信,故妖精不覺在深密處,將真 寶吐露矣。其所謂“打坐功、煉魔難、配雌雄、煉成這顆內丹舍利”等義,是仙 翁恐學者錯認寶貝內丹字樣,以為修心即修道,故著“打坐功、煉魔難”以曉之 耳。夫修行之所難者,以其真寶不能現露耳。若真寶一現,金丹隱隱有象,彈指間即可以去 假而複真。

    “行者假意放心頭摸了一摸,一指頭彈將去”,放去人心 也;“把那寶貝一口吸在肚裏”,收其道心也。“把臉抹了一抹,現出本相 道:‘妖精不要無理,你且認認,看我是誰。”’放心而明心,明心而見性 ,真心透露,人心溫滅,本性發現,形色無存,大機大用,非聰明智慧之大聖,豈能到此? “妖精忽然醒悟道:‘我像有些認得你哩!允成雜胝嫘韻噯ゲ輝叮 嘟!靶姓叩潰骸悄鬮灝倌昵暗木勺孀諏ǎ’”食色之性係後天之性,真性 乃先天之性,先天入於後天,後天昧其先天,習相遠也。“妖精說出拿唐僧時,何曾見 說個姓孫的。行者告其慣打妖怪,將我逐回。”是明示人金公去而妖怪來;金公不去, 妖怪不來。何則?金公者,慣打妖怪者也。失去金公,妖怪誰打?彼唐僧逐去金公,而遭大 難,不亦宜乎?

    “行者變三頭六臂,六隻手使著三根棒。”三頭者《 乾》也,六臂者《坤》也。三頭六臂者,剛中有柔也;六隻手使三根棒者,柔中有剛也。剛 柔不拘,變化無常,全在法身上用功夫,不於幻身上作活計,以之滅妖,散其從而擒其首, 其事最易。“行者與老妖相戰,使一個高探馬的勢子”,是示我之真空也; “又使個葉底偷桃勢”,乃取彼之實果也。“頂門一棒,無影無蹤” ,原非我固有之物;“天上查看,少了奎星”,始知是平空而降。“三公主 思凡下界”,妄念迷卻真性;“奎木狼兜率宮燒火”,下苦更須修真。假者 既除,真者可得,不特公主出得碗子山,得回寶象,而且唐僧解脫邪法,仍複真身。

    “行者取水念動真言,望那虎劈頭一噴,即時退了妖術,長老現了原身。” 所謂“若能一念合真修,滅盡恒沙罪垢”也。“長老定性睜眼,才認得是行 者。”一念之真,心明而性定,性定而心明矣。曰:“早詣西方,徑回東土,你 的功勞第一。”一念之真,善惡分明,邪正立判,不複為白骨所愚,誤入碗子山波月洞 矣。

    噫!公主之稍書於國王,有信也;行者之摜打妖怪,有義也;八戒之義釋猴 王,有仁也;行者之智降妖怪,有智也;國王之重禮奉酬,有禮也。仁、義、禮、智、信, 無非此一念之真而運用。唐僧吃齋之一念,凡不免於魔口;公主稍書之一念,而終得以回國 ;白馬憶心猿之一念,而五行得以相見。一念之善,即是天堂;一念之惡,即是地獄。一迷 一悟,天地懸隔,可不畏哉?倘服丹之後,不能俯視一切,五蘊皆空,而猶以幻身為真,未 免積久成蠱,難逃半夜忽風雷之患。

    仙翁演出碗子山一宗公案,在寶象國結果, 以示明心見性,方可全得此寶;不能明心見性,而此寶終在魔手,總非未生身處麵目。結尾 曰:“君回寶殿定江山”,明心也;“僧去雷音參佛祖”,見性也。 明心見性,無為功溥,真超極樂矣。吾願學者在白虎嶺、碗子山波月洞謹慎一二。

       詩曰:

    性去求情仁合義,金來戀木義成仁。

    智中全信分邪正,禮 道全行保本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遊記》詳注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qb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