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情都和“沉默”有关,一个是自我,一个是团队。
自我
国内目前经济情绪低迷,投资大多数是亏损状态,我也不例外;按理说,理性投资是一定会有所谓止损线,但这一条原则就怕不坚守。
首先是分清楚资金来源,来确定投资周期,这一点决定了整个应用的心态。如果是完全不影响生活的资金,长期投资就扔在里面就好了,但想投机赚一笔就撤的,就要严格止损了,千万不要有侥幸扳本的心理。
这里所谓沉默,就是实际决策是懒于思考,混淆了短期和长期的策略,被动套牢,担心失去的回涨区间落空,但心态上又不能真正的看长远。造成心理上不必要的波动。
此外,他人在这方面是无法给予实际指导的,钱是谁的谁负责。
总之,投资定位要先明确,原则定好坚决执行,多套标准必定在市场上行不通。
团队
如果把一批人组织在一起,但各自并不相互表达,那恐怕称不上团队,顶多叫群体。
多个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更有价值的创意,最起码最根本的好处也是互通有无,避免内耗。
作为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沟通机制,就是一盘散沙,或许只能体现领导权威的智力,但团队的力量完全得不到发挥。这也就失去了团队的意义,只要执行不要思考。
但事实是,在领导权威智力执行时,注定有落地方案的细节需要用到脑力劳动,需要体现“主观能动性”,这时候的沉默就会导致执行的走偏。
很多人沉默,不是不爱说话,也不是不知道应该说话,而是说了反而会引发另外的问题或不满,造成表面上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伤害,是自己一直以来希望避免的,可能是为了保全自己牛逼的形象吧,人总希望自己被画像,被确定的认知,总认为维持的形象是不能“不耻下问”的,生怕漏了怯。这样不说的好处就更加明显了,沉默代表了深不可测不可捉摸,反正不表态就不会出错咯,多做多错嘛,干脆不做!
而一旦突然有人站出来说了两句,就坐不住了,无论如何要撇清关系或者再把权威的思想复数加固、摇旗呐喊几遍,看上去又不那么沉默了。
这不是羞耻心,是自卑和封闭,是可怜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奴才相。
这样的心态,如何能指望走向光明?
利益真的如此重要吗?老板的看法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许老板根本不在乎你是谁、什么样的人,只在乎结果呢?又何必如履薄冰的维护这样难堪的形象,最差又如何?顶多是又来一次痛骂?表面上不舒服,但可能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机遇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