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
2.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3.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4.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5.出则以车, 入则以辇, 务以自佚, 命之日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 务以相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酷齿, 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 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 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 由重生故也, 非夸以名也, 为其实也, 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吕氏春秋》
养生篇:
出则以车, 入则以辇, 务以自佚, 命之日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 务以相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 靡曼酷齿, 郑卫之音, 务以自乐, 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 贵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 由重生故也, 非夸以名也, 为其实也, 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保全生命的方法在于正确的处理与外物的关系。圣人重生轻物,对于外物常常是“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贪图物欲的享受必然会伤生。适可而止!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是人迷乱,所以人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应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就像现实世界里年轻时候的人们为了追求财富而牺牲了身体。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D:凡饮食,不要追求厚重的味道,不饮烈酒,因为这是招致疾病的祸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必然没灾没病。饮食的原则,要不饥不饱,选样五脏就能得到安宁。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吃的时候一定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狼吞虎咽。
领导管理篇:
水深则鱼鳖归之,主贤则豪杰赴之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翻译: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D: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如何得?领导不用去刻意去追求如何挽留管理留住人才,只需要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即可。
故民无常处,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D:人们总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
识人篇:
D:论人的最好方法是“反诸己”,其次是“求诸人。反诸己就是向自身求得,就是让自己顺乎自然,处于“无为”的境界。这样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事理的奥妙,就能“得一”,无往不胜。所谓“求诸人”,是说向别人寻求。文章指出,“论人”就要听言观行,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考察识别。对外要“八观六验”,对内要“六戚四隐”,这样“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学习篇: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 事物本来无不有长处,无不有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使能占有天下。不要把不能看作羞耻,不要把不知看作耻辱。把不能看作羞耻,把不知看作耻辱,就会陷入困境。不把不能看作羞耻,不把不知看作耻辱,这是最高的。即使桀、纣那样的暴君尚且有令人敬畏、可取之处,更何况贤人呢?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白狐狸的皮中取来制成的。善于从众人中吸取长处,这正是三皇五帝大建功名的原因。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一定不能舍本逐末。
人之常情,不能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一件事情做起来如果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仍然会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不肖的人,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
人们都喜欢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样的方式去学习才能长久。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人性篇:
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
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智不合的人;人之常情,喜爱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称颂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帮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庄子•在宥 》
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於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
最初生成人的是天,人不得参与其事。天使人有了欲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了憎恶,人不得不躲避。人的欲望和憎恶是从天那里禀承下来的,人不能自己做主,不可改变,不能移易。
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会有欲望和憎恶的。很多营销工作的开展就是利用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欲望。
处事&处世:
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
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 。
诸搏攫(柢)〔抵〕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君主只要做到“以爱利民为心”、“行德乎己”,虽然“号令未出”,也必然会达到“天下皆廷颈举踵”。 以爱利民之心,个人处事也是如此,如果你能把帮助更多的人,那么你一定会有所得。
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遇到事情要多谋划。 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是它们成功取胜的原因。 注意隐藏!
“古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智慧越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俗。
人的智力高低决定了对宝物价值的认识。不用世俗的标准去判断价值,自己心中有杆秤即可。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不要把世俗的心中的利益看做利益,懂得把别人说厌恶的东西当做自己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马未都在别人都不看好文物贱卖文物的时候花很少的钱就收集到了很多文物,等到文物之前的时候别人没有了他却收获了一堆至宝。
亲情篇: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此之谓骨肉之亲。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由一个整体而分开,同一血脉而气息不同。就像草木有花朵和果实,就像树木有根,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而实际上是相通的,隐约之中意气相互连结,患病时互相救治,忧虑时互相感应,活着时一起高兴,死亡时相互哀悼,这就是骨肉之亲。
智慧篇:
“长见”即远见。
智所以相过 ,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 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 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 知千岁也。
古今一脉继承, 读史明志,知古鉴今。
多读读历史,能够知道社会往哪发展,自己应该去怎么顺应这个时代;知道以前发生过的事,对今天不犯同样错误很有帮助。
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愈大愈惧,愈强愈恐。” “胜非其难也者也,持之其难也。”“持胜之道在乎时时忧惧。”时刻要于安思危。“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周书》“愬愬履虎尾,终吉。”——《周易》
“贵因”是重视凭借。利用外物,顺应客官情势的意思。做事情要善于凭借,先多积累,顺势而为。要顺应客官情势的发展。
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
善于顺应、凭借外势的人所向无敌。专凭个人力量就会失败。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透过现象看本质,预判趋势。
“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成功条件:
1.积累创造条件。“先有其备”;
2.怀有至诚之心。
“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
“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
“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也。”
要学会遇见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而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可好大喜功,贪图眼前的利益。
凡智之贵,贵知化也。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做事情要“去其害之”,“精而熟之。”
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
物极必反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於危。
慎于小事,防微杜渐。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突洩一熛,而焚宫烧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