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要读的书其实根本不需要太多,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其实读书到最后真心是越少越好。
至于原因,我会在后续的相关分享中逐渐讲述。
今年开始,基本上我到50岁前90%的阅读的储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开干了,而且随着这个时间的不断持续增加,后续的买书频率将会大幅度下降,而单本的成本将会呈指数上升。
坦白讲,读书还是一个关于认知的事儿。
现在许多人其实都有“病”:认为书只要买回家,拆了塑封,看几页,然后扔到书架上,就等于看完了。
其实这种“阳痿”的阅读方法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真正的阅读,恰恰相反,将买书的精力压制到最低,将之前的选书和之后的阅读精力不断投入加大。这样才是真正切实有效的阅读。
现代人一面说自己忙,一面又不愿意高效学习,而是抱着一种奇怪的奇葩心理来进行阅读,在许多人眼中,阅读竟然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
何其荒唐!
下面先来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的阅读方法。
(一)确定兴趣
(二)罗列词语
(三)书单备案
(四)囤书筹备
(五)正经读书
(六)高效笔记
(七)构建系统
(八)导图分享
(一)确定兴趣
没有兴趣的阅读都是在耍流氓!
想要读书,必须要先弄清楚自己对什么类型的书感兴趣,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点,因此无法做具体的沟通,只能简单粗暴的来进行一种高效划分:
过去:发生在过去,对人类影响至今的作品,如经典文学与过去的各种理论著作包括古籍等,代表作:《圣经》《资本论》等
当下:影响到当下生活,并对你有所触动和改变的书全部扔到这里来,代表作:《拆掉思维里的墙》《牛奶可乐经济学》等
未来:科技经管等书归纳于此,代表作:《失控》《未来简史》《人工智能》等
至于文学小说,则更简单了,直接按照,原创/外版 公版/经典(去世没到50年以及还活着的传统作家,如余秋雨,余华等)/流行 这样划分即可对于书的划分。
请记住,在大的维度内,一定必须要越简单越粗暴越好,甚至你完全可以划分为: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但为了避免个人主观错过好作品,强烈建议按照我所说的方法来进行第二步的详细划分。
(二)罗列词语
我最近在读文物。因此我读了《两个故宫的离合》《谁在收藏中国》以及孙机老师的《从历史中醒来》,这三本书分别可以从多个维度再继续衍生出来衍生书单。比如《两个故宫的离合》,我就可以去看故宫一系列相关的,包括可以衍生出民国文物南迁的相关书;《从历史中醒来》可以衍生出无数本与文物鉴定修复等相关的书;《谁在收藏中国》则是近代海外文物研究必读书。我用三本书,构建起来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物认知体系,剩下的就是按照维度不断往里面扔书就是了。
这个实际上就是专题性研究阅读,最适合提升认知的阅读。
你没有必要读太多的书,更没必要认识太多的人。读书不要散,集中一个主体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已经读了太多散书,就重新梳理,按照主题来归纳。
再比如,我最近感觉自己的工作效能有点问题,那我就会专门就效能这件事情来去找相关题材经典的书,开始搭建体系。
历史方面的书我则会做成四个原始模块:人物历史、朝代历史、战争历史以及文化历史。原始模块的意思就是,不管你说什么,最终都可以从这四个里面去找到。这是大的四个原始模块,一般针对超级大的名词来形容的,就是思维导图里面的第一梯队。然后根据四个模块,进行梳理。
比如你告诉我你想看二战相关的,我立刻就从战争历史中筛选出来二战相关的,然后你说要二战人物的,立刻,人物历史补充进来,两个一碰撞,至少出来二十本相关的人物传记供你挑选。剩下的就是去筹备书单的事情了,但是在选书以及词语这块是ok 了。
文化历史就包括的多而且杂了,比如文明,比如服饰,比如风俗等等。实际上,历史就是由人、时间、冲突、文化所构建成的。无论你说什么,最终答案都只会从这四个大的方面来体现。所以不管你说什么你要找什么,按照这四个模块去做好基础工作,然后想看什么就从里面筛选就完事了。
最快建立对一段历史最初步的印象,要看人物和朝代,重点看朝代。朝代是最初级的,人物是中级的,战争是高级的,文化是大师级的。你看什么朝代,就去找那个朝代的相关历史,分为当时人写的以及后来人写的。
一个月只研究一个议题,彻底读懂、读明白,做好笔记。
后续的相关内容,会持续分享,欢迎关注,希望能够对您的阅读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