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个风俗,可以说是中国规模最为宏大,跨越时间最为久远,仪式最为隆重,体现中华文化特点与国民性特征最为显著的的节日。
每逢年末,不管远在天边的异国他乡,还是身处内地的五湖四海,只要有可能,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朝同一个方向,家的方向涌来,完成同一个目标,家庭团园,了却同一个愿望,看望父母,祭天祭地祭祖宗。这种规模的人口流动,只有中国有。每逢此时我就想,欧洲面积和中国面积差不多,但却像和尚的百衲衣一样,有大大小小的几十块之多,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而中国却只有一整块,这一块几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依然相当刚健而完整地存在着。不仅活出了诸子百家,活出了秦汉唐宋,且活出了人丁兴旺。活得如此久远,活得如此宽大,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孕育而生的习俗,主要是年俗,当然也包括清明祭祖,中秋团圆等习俗。
习俗是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它不是某个个人的意志,也不是哪个强权的规定。它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思想为底色,以精神信仰为特征,经过不断演绎与归纳,不断的充实与牢固起来的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传承的生活化了文化仪式,是最能集中反映中国民众集体人格和国民性的,类似于宗教色彩的团体行为。所有参与习俗设计的人们相信,只要规范在,只要那些仪式在,里边揉和的文化就在,只要文化在,这个国家灵魂就在,只要灵魂在,这个民族就会永远存在。如果文化不能化作风俗符号,再高贵的文化精神也会烟消云消,再美好的目标愿望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消融。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知道“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孔夫子強调的“化民成俗”是在讲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在成俗。
如此说,并非说风俗是完美无缺的,而是讲即成风俗,由于其扎根于文化,是经历几千年烟熏火燎,蒸煮熬治的深入人们的灵魂形成共识共行的准则,已具有非常强大的稳定结构,甚至要稍微迁动一下,也会迅速立即掀起抗逆性反应,虽许多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要想改变并非易事。比如燃放鞭炮,告诉他们有没有避邪的功能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防污染宣传,政府虽竭尽全力,民众依然我行我素,收效甚微,只要稍有懈怠,燃放便一发不可收拾。
网友评论